第八十二章:海上悲歌孤臣泪 福宁闻讯急点兵
就在赵高翔于金华城下浴血奋战,苦苦支撑着浙中抗清局势的同时,辽阔的东海之上,另一支承载着悲愤与希望的船队,正在波涛间漂泊。船头伫立着的,正是从浙东崩溃的狂潮中奋力挣扎而出的兴国公——王之仁。
当日,眼见方国安不战而降,绍兴门户大开,清军铁骑长驱直入,王之仁知事不可为,悲愤交加。他对着苍茫大海与即将沦陷的故土,流下了英雄泪:“败坏天下大事者,方国安也!清虏区区数万兵马陈兵江北,竟能瞬息渡江,如入无人之境!若非此獠拥兵自重,怯战误国,内部倾轧不休,何至于此?!如今大势已去,我孤悬海外,外无援兵,内乏呼应,何以抵挡?唯有一死,以报国恩!”
但他并未选择轻易殉国,而是怀着最后一丝希望,率领着愿意追随他的部分将士和家眷,乘坐数百艘大小船只,携带了所能筹集到的大量武器、粮草和物资,毅然从蛟门扬帆出海,航向那座被视为浙东最后抗清堡垒的舟山群岛。他希望能与据守舟山的隆武帝所封肃虏伯黄斌卿合兵一处,凭借海岛天险,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初至舟山,黄斌卿亲自出迎,表面上极为热情,对王之仁的遭遇表示同情,对联合抗清更是满口应承。他甚至义愤填膺地对王之仁说:“王公有所不知,前些时日那张国柱,竟敢劫掠鲁监国宫眷,实在是不忠不义,人神共愤!正欲与王公合兵,声讨其罪,以正视听!”
这番“慷慨激昂”的话语,暂时安抚了颠沛流离的王之仁及其部众。然而,就在王之仁船队放松警惕,跟随黄斌卿舰只准备进入舟山核心水域之际,异变陡生!
黄斌卿座舰之上,突然升起进攻的旗号!早已埋伏在侧、炮口对准友军的舟山水师,毫不犹豫地开火了!
“轰!轰!轰!”
炮弹呼啸着砸向王之仁的船队,瞬间木屑横飞,火光四起!毫无防备的王家船队顿时陷入一片混乱,船只相互碰撞,士兵落水者不计其数。
“黄斌卿!你这背信弃义的无耻小人!”王之仁站在剧烈摇晃的船头,目眦欲裂,望着不远处黄斌卿那冷漠甚至带着一丝得意的面孔,心中涌起的不仅是愤怒,更是彻骨的冰寒与绝望。他万万没想到,同为明臣,在这国难当头之际,对方不思联合抗虏,反而对自己人下此毒手,只为吞并他的船只和物资!
悲愤之下,王之仁将怀中珍藏的鲁监国颁发的敕令、印信,尽数取出,狠狠抛入汹涌的大海之中!“朱以海!黄斌卿!皆是竖子,不足与谋!” 他对着苍天怒吼,心中对鲁监国政权以及这个充斥着背叛与短视的南明小朝廷,彻底失望。
混乱中,王之仁在家将拼死护卫下,乘小船杀出重围。回首望去,他带来的数百艘船只和大量物资,已尽数落入黄斌卿之手,大部分部下或死、或降、或散。此情此景,让他心如刀绞。
漂泊在茫茫大海上,前途渺茫,归路已断。绝望之际,一个名字忽然闪现在他的脑海中——赵高翔!
他想起之前,赵高翔曾派使者(王秀楚前期联络各方时)尝试与鲁监国政权联络,商讨联合抗清事宜。虽然当时被方国安等人排挤,未能成功,但赵高翔及其麾下军队的名声,却已传入王之仁耳中。如今,最新传来的消息更是说,赵高翔并未随浙东一起崩溃,反而在金华稳住了阵脚,正在与清军主力浴血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