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金华血战惊弓鸣 智勇相济破强虏

第七十九章:金华血战惊弓鸣 智勇相济破强虏

金华城外的旷野上,战云密布,肃杀之气几乎凝滞了空气。征南大将军副手、多罗贝勒勒克德浑统领的一万大军,如同一片移动的钢铁丛林,缓缓压境。其中,那两千真正的八旗劲旅,更是散发着令人心悸的压迫感。

清军阵列森严,与之前遭遇的明军乃至田雄的降军截然不同。居于核心位置的是满洲正白旗的兵马。那些白甲兵(巴牙喇)与红甲兵(葛布什贤),人披重甲,马具凯装,静静地矗立在阵前,眼神冷漠而骄悍,仿佛视前方的明军如无物。

他们是从白山黑水间杀出,历经辽沈、松锦、入关等一系列恶战淬炼出来的真正精锐,单兵技艺娴熟,尤其擅长骑射与重甲突击。团队作战时,默契十足,号令严明,进攻如潮水,防守如磐石。“女真满万不可敌”的传言,虽有夸大,却也反映了其作为核心武力,在野战中面对组织涣散、装备训练往往落于下风的明军时,所具备的碾压性优势。他们的勇猛,源于严酷的生存环境、原始的军事民主遗风(论功行赏相对直接)以及长期胜利积累的极度自信。

紧随八旗之后的,是汉军旗的火器营与部分绿营精锐。这些部队的纪律与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洪承畴的整顿。

洪承畴深知明军弊端,降清后,将其部分治军理念与清廷的严刑峻法结合,强调号令统一,赏罚分明,并对投降的明军进行汰弱留强,补充装备,使得这部分汉军的战斗力远超普通明军。他们阵列整齐,鸟铳、弓箭、长矛层次分明,显示出良好的训练水平。

更令赵高翔一方感到压力的是清军的火炮。

勒克德浑军中,随行带来了数门闪烁着冷硬金属光泽的红衣大炮(仿制改进的西洋火炮),以及众多佛郎机、将军炮等。

这强大的火力优势,其源头可追溯至崇祯四年的登州叛变。当年,孔有德、耿仲明叛明投清,从登州带走了大量孙元化苦心搜集和仿制的西洋火器,以及一大批熟练的铸炮和操炮工匠。皇太极对此极为重视,出城十里相迎,以最高礼节待之。

大明王朝近二百年来,特别是徐光启、孙元化等人努力引进、消化的一部分西方军事技术结晶,就此落入清廷之手,并迅速被其吸收利用,反过来成为轰开大明国门的重要利器。此消彼长之下,清军在火炮技术与数量上,已然对明军形成了显着优势。

此刻,勒克德浑志得意满,又得到消息,悍将李成栋亦从别处调派了五千兵马前来助战,虽尚未抵达,但已让他觉得胜券在握。

面对勒克德浑麾下装备精良、兵力雄厚的清军,其他投降的汉军都会慢慢的到来。赵高翔深知野战难以抗衡,果断采取了固守金华、凭城挫敌的策略。

他手中火炮稀少,北上时为求轻捷几乎未携带重型火器,守城器械多依赖城墙原有配置及临时赶制的滚木礌石。然而,他手中握有一张敌人尚未知晓的王牌——嵛山岛特制的复合弓。

“马忠!”赵高翔目光锐利,指向城外几处经过精心挑选、视野开阔且便于隐蔽的制高点,“你挑选二十名最顶尖的射手,全部配发复合弓与破甲箭,趁夜秘密潜入这些位置,伪装潜伏。”

马忠凝神静听。

“你们的任务,是狙杀!”赵高翔语气森然,“密切观察敌军阵中,重点寻找勒克德浑的认旗、大纛以及任何看似高级将领的人物。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目标进入射程,听我城头号令,或以烟火为号。我要求,至少五人一组,同时齐射一个目标!务求一击必中,打掉对方的指挥首脑,乱其军心!”

“末将明白!定不辱命!”马忠眼中闪过猎人般的光芒,复合弓的超远射程和强大穿透力,将是在敌人意料之外给予致命一击的关键。

接着,赵高翔开始部署城防:

“李猛!”

“末将在!”李猛声如洪钟。

“北门直面敌军主力,压力最巨,交由你把守!我给你最坚固的城门,最多的滚木礌石,你必须像钉子一样给我钉死在北门!”

“侯爷放心!只要李猛还有一口气在,北门就丢不了!”李猛慨然领命。

“张明远守东门,夏完淳守西门!”赵高翔看向两位年轻将领,“你二人务必谨慎,警惕敌军迂回侧击,守好两翼,确保城池无虞!”

“遵命!”张明远与夏完淳齐声应诺,神情肃穆。

“郑遵谦将军!”赵高翔转向新投的浙东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