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出两个方向:“其一,可立即整备水师,做出东进支援的姿态。即便因兵力悬殊,难以直接扭转战局,亦可牵制部分清军,鼓舞浙东军民士气,更可借此机会,与张名振等浙东忠义之士取得联络,预留日后合作伏笔。其二,若浙东事果真不可为,我大军亦可于沿海伺机接应溃退之忠勇将士南下来归,既可保存抗清力量,亦可壮大我军实力。此举,亦符合隆武陛下‘联合一切抗清力量’之旨意。”
小主,
最后,他也没忘记背后的隐患:“当然,此举需谨慎考量福建郑氏之态度。郑芝龙盘踞福建,视浙闽沿海为其势力范围,我军若大规模北上行动,恐引起其猜忌。需以‘奉提督令协防浙江’、‘接应朝廷忠义’为名,并时刻警惕其动向。”
陈子龙的分析,既有大局观,又切合实际,既考虑了军事行动,也兼顾了政治影响和外部威胁,显得极为全面老辣,充分展现了其作为士林领袖和谋士的卓越见识。赵高翔听得暗自点头,心中评价:‘陈子龙,大才!可参赞军机,亦可委以外交联络之重任。’
陈子龙话音刚落,吴易便接口道:“陈先生所言极是!抗清大业,绝非一城一地之事,亦非一人一派之功。合则力强,分则力弱。鲁王政权虽与隆武朝廷有龃龉,然终究是同抗清虏。若能设法联合,哪怕只是遥相呼应,互为犄角,亦远胜于各自为战,被清虏逐一击破。我愿率本部水军,为前驱探路!”他态度鲜明,支持主动出击与联合策略,并愿身先士卒。
孙兆奎则补充道:“吴将军勇略可嘉。然我军新合,需稳固根本。兆奎以为,在出兵策应之前,需进一步整训兵马,尤其是水师。我军船只虽众,然型号杂乱,兵员水性、操舟之术亦需熟练。待后方稍稳,水师练成,我可率一部精锐水师,沿海岸北上,不仅可策应浙东,亦可清剿周边海盗、不服王化之水寨,拓宽我军海上通道,获取补给。”他的建议更侧重于夯实基础、稳步推进,显示出谨慎老练的一面。
随后,翁之琪、张应祥、李猛等将领也纷纷发言。翁之琪强调练兵的重要性,认为无论向哪个方向发展,都必须有一支号令严明、能打硬仗的铁军。张应祥、李猛则摩拳擦掌,请战意愿强烈,希望能尽快出战,一雪前耻。
王柱则从后勤角度提出:“将军,无论向何处用兵,粮饷乃是命脉。如今人口倍增,日常消耗巨大。虽目前库……存尚可支撑,然非长久之计。须尽快在控制区内劝课农桑,恢复生产,同时也可组织船队,与沿海商贩甚至……甚至远一些的私港进行贸易,换取粮米、铁料、硫磺等必需之物。”他的考虑非常实际,点出了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刘叔、王秀楚也从民政、舆论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赵高翔静静地听着每一位的发言,心中不断权衡评估。他将众人的建议在心中快速归纳:黄蜚、吴志葵倾向于稳妥;陈子龙主张积极介入浙东,兼具战略眼光和政治思维;吴易主张联合抗清,态度积极;孙兆奎强调水师建设和稳步扩张;翁之琪等将领关注军队本身战斗力;
王柱则着眼于后勤根本。
赵高翔腹诽:这小子,年纪轻轻就老想着后勤,要不就是干大事的人,要不就是废物。可能是要对方保管财物,保管的多了,心里老想着钱财。点赞!
这俨然是一场明末版的“战略研讨会”,虽然众人立场角度不同,但目标一致,且大多言之有物。
待众人发言稍歇,赵高翔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过全场,做出了总结与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