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星夜兼程向海陬 论教解惑生倾慕

(感谢: 西比路岛的林天师祖、满天神佛被我感动、漫天神佛被我感动、漫天神佛被我感动的打赏,给你们挨个磕一个。另外感谢朋友们的指点、评论)

与黄道周等留守福州的大臣辞别后,赵高翔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即率领本部核心人马,押运着部分紧要物资,离开福州这权力旋涡的中心,一路向北,朝着翁之琪、王柱经营的福鼎、温州方向疾驰

行军途中,赵高翔特意叮嘱刘叔,务必妥善安置照看好那群从战火中带出的孩童。刘叔办事稳妥,自是尽心尽力,刘叔可是赵高翔队伍中的大管家,掌握了很多秘密。这日傍晚,队伍在一处溪流旁扎营休整,赵高翔信步巡视,远远便见一群孩子围坐在一起,格外安静。走近些,才发现是唐晏珠正坐在中间,手中捧着一卷书,柔声为孩子们诵读讲解。夕阳的余晖洒在她身上,勾勒出一层温暖的光晕,孩子们仰着小脸,听得入神,连最调皮的那个也规矩了许多。

赵高翔没有立刻打扰,只是静静站在一旁。他看到小婉儿紧紧挨着唐晏珠坐着,另一个虎头虎脑、略显沉默的男孩则坐在另一侧——那是黄得功的遗孤:黄雷。两个孩子似乎都格外依赖唐晏珠。整个场面井然有序,充满了一种乱世中难得的宁谧与温馨。

望着唐晏珠耐心温柔的侧影,赵高翔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和难以言喻的欣赏。这位落难小姐,不仅学识渊博、气度不凡,更有如此细腻的爱心和韧性。一路颠沛流离,她非但没有怨言,反而将这群无人看顾的孩子照料得如此之好。

“写错了,‘海咸河淡,鳞潜羽翔’的‘翔’字,右边是‘羽’,不是‘羊’。”她轻声纠正,握着黄雷的手,在一旁的沙地上缓缓写下正确的笔画。火光映照着她的侧脸,肌肤如玉,神情专注而温和,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宁静之美。

待她一段讲完,孩子们暂时休息玩耍时,赵高翔才缓步上前。

“唐小姐。”他声音温和。

唐晏珠闻声抬头,见是赵高翔,便欲起身行礼。

“无需多礼。”赵高翔摆手示意,目光落在她手边的书卷上,“方才听小姐在为孩子们讲书,不知读的是?”

“回将军,是《千字文》。”唐晏珠轻声答道,“此书蒙学基础,包罗万象,且朗朗上口,正适合孩子们启蒙。”

赵高翔点头表示赞同:“《千字文》确是好书。让这些孩子识文断字,明白事理,是好事。未必人人都要去考秀才、中举人,但求能知荣辱、懂是非,将来无论务农、经商、从军,都能做个明白人,于国于家,皆有益处。”他这番话,跳脱出了当时普遍“学而优则仕”的单一目标,更注重教育的实用性和对人格的培养。

唐晏珠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她没想到一位统兵武将竟有这般见识,不由赞道:“将军高见。明事理,确比徒具虚名更为紧要。”

赵高翔见她认同,谈兴更浓,笑道:“说起明事理,我倒想起个典故。孔圣人东游,见两小儿辩日,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小姐以为,小儿之辩,意义何在?”

唐晏珠略一思索,从容答道:“两小儿辩日,所争虽是小道,然其能观察物象,各凭依据,勇于质疑,,此乃求真之心,甚为可贵。孔子‘不能决’,非其智不足,实乃其时认知所限,然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亦是治学之诚。此故事寓意,在于鼓励发问探究,亦须知学问无穷,当怀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