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站稳脚跟

虹桥之战后,李鸿章趁热打铁。

利用虹桥胜利带来的声望和上海丰沛的财力,更大规模地购置先进武器,甚至开始引进技术,尝试建立自己的小型军械修理所(上海洋炮局前身)。洋教习的数量和训练强度都大大增加。

大量吸收江浙一带的团练武装(如郭松林的松字营等),招募新兵,以铭字营、鼎字营等老营为骨干,迅速扩充部队。同时淘汰过于陈旧的武器和人员。

主动出击,配合洋枪队(常胜军)作战,接连在北新泾、四江口等地与太平军激战,胜多败少。每一次战斗,都是对新装备、新战术的磨合,对部队士气的提升。

李鸿章深谙宣传之道,有意识地让装备整齐、军容严整的淮军部队在租界边缘或主要街道进行操练和行军展示,让上海各界亲眼目睹这支军队的蜕变。同时,他也更注重与洋人、官绅的交往,展现其开明、务实的形象。

短短数月时间,当初那支衣衫褴褛、武器简陋、被讥为“叫花子军”的队伍,已然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支装备着精良西式武器(虽然尚未完全统一)、穿着统一制服、号令严明、士气高昂、且拥有实战胜利背书的劲旅——“淮军”。

李鸿章,这位曾经被轻视的“叫花子统帅”,也以其手腕、魄力和在虹桥等战事中展现的决断力,赢得了上海滩的敬畏,奠定了他在晚清政坛崛起的第一块坚实基石。

但他深知,要真正掌控上海这个华洋杂处、利益盘根错节的复杂之地,进而将其打造为平定东南的坚实基地,这还远远不够。

当务之急,是要刀锋向内,整肃吏治。

李鸿章的目光,首先投向了以杨坊为代表的一批上海本地买办官吏。这些人在太平军兵临城下时,曾积极筹饷组织抵抗,包括资助华尔洋枪队,对淮军初到也提供了粮饷支持,功不可没。但他们身上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媚外过甚,挟洋自重,贪墨成性,且根基深厚,盘踞要害。

杨坊身为苏松粮储道,掌管着至关重要的漕粮转运和部分饷源,同时又是大买办,与洋行关系极深。他自恃有功,又认为李鸿章和淮军离不开他的财源和洋人关系网,行事渐趋跋扈,对李鸿章的指令阳奉阴违,甚至试图通过影响洋人来左右淮军决策。其手下党羽也多效仿,贪腐横行,将上海官场搞得乌烟瘴气。

李鸿章对此洞若观火。他深知,若不剪除此辈,则饷源不清,政令不通,淮军永远受制于人,更遑论大展宏图。但杨坊树大根深,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涉及洋人利益。如何处置,需要极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

机会出现在一次军饷核查中。李鸿章授意心腹幕僚刘秉璋和刚启用的干吏丁日昌,暗中彻查杨坊经手的款项。很快,确凿的贪墨证据被挖出,数额惊人!李鸿章手握铁证,不再犹豫。

他并未立即发难,而是先拜访了英、法领事,表明自己整顿吏治、保障外商合法利益的决心,暗示杨坊等人的行为已损害中外合作大局。此举意在稳住洋人,避免其过度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