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天起,李红星成了刘奕君的跟屁虫。没戏的时候就搬个小马扎坐在监视器旁,手里捧着笔记本写写画画,记录着刘奕君的每一个细节。
他发现刘奕君候场时总在做小动作:手指关节不停地屈伸,是在练王天风拿鞭子的姿势,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感;偶尔突然皱眉踱步,嘴里念念有词,准是在顺台词的节奏,他会反复揣摩台词的语气、语调,直到找到最完美的表达方式。
有场戏拍王天风给明台训话,刘奕君站在高台上,风把他的风衣吹得猎猎作响,如同战旗般飘扬。“抗日不是请客吃饭” 这句台词,他试了三种语气:第一种像炸雷,带着愤怒和决绝;第二种像冰锥,充满了冷酷和嘲讽;最后选了种带着疲惫的沙哑,像嗓子里卡着血,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沉重和无奈。
“为啥选最后一种?” 李红星趁休息递上水,好奇地问道。
“这老东西打了半辈子仗,早累了。” 刘奕君拧开瓶盖,喝了一口水,语气中带着一丝沧桑,“但他再累也得扛着,因为他肩上扛着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这种矛盾劲才有意思。你演明台也一样,又怕又勇,又想当少爷又想干大事,把这两股劲揉一起,角色就立住了,才能让观众感受到明台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李红星在笔记本上记了满满三页,连刘奕君怎么调整呼吸都画了示意图,他知道,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是刘奕君多年表演生涯的结晶。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吸收着。
剧组转场拍外景那天,李红星看见刘奕君蹲在路边看蚂蚁搬家,他好奇地凑过去:“刘老师,这也能找灵感?”
“你看它们扛着比自己大的虫子,走得歪歪扭扭还不撒手。” 刘奕君指着蚁群,眼神中带着一丝深意,“王天风就像这领头的蚂蚁,知道前路是死,也得把队伍带过去,因为他肩上扛着的是责任和使命。” 他忽然转头笑,眼神中带着一丝欣赏,“你小子跟我年轻时候挺像,眼里有股子轴劲,认准的事儿,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李红星摸出个苹果递过去,是早上从食堂拿的,还带着一丝清晨的露水:“我爷爷说轴劲是好东西,能扛事,能让人坚持下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话在理。” 刘奕君咬了口苹果,汁水四溢,“但别死轴,得学会转弯。就像你上次演刑讯戏,知道用真怕来带动情绪,这就是会转弯,是灵活变通。演员不能一根筋,要学会举一反三。”
那天收工前,李雪导演特意夸李红星:“刚才跟刘老师对戏,眼神里有东西了,不再是硬撑的狠劲,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很棒!” 李红星偷偷看了眼刘奕君,见前辈正低头擦道具枪,嘴角却微微翘着,那是一个满意的弧度。
夜里拍爆破戏,炸点比预想的响,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让李红星下意识缩了下脖子。刘奕君在他后背拍了一把,声音在轰鸣声中显得格外清晰:“别怕,炸点越响,你眼神越得定,这反差才抓人,才能让观众感受到明台的沉着冷静。” 等硝烟散了,他又凑过来说,“刚才你耳朵红了,这细节好,说明明台还是个孩子,他也会害怕,但他克服了恐惧,这才是最真实的。”
一次私下聚会,剧组的人都喝得有些高了。刘奕君举杯敬李红星,眼神中充满了认可和欣赏:“你这徒弟我认了,以后遇到坎,随时找我,我给你撑腰。”
李红星把半杯白酒干了,辣得直哈气,眼泪都快出来了:“刘老师,您教我的不光是演戏,是怎么当个人,怎么做一个正直、有担当的人。”
“人立住了,戏才能立住。” 刘奕君拍着他的肩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