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亭的悲歌,为李红星在《精忠报国》剧组的旅程,画上了一个沉重而完美的句号。

当郑龙导演在监视器后,用带着一丝沙哑的声音喊出“咔!岳云,杀青!”的那一刻,李红星依旧保持着跪在雪地里的姿势,睫毛上还沾着人造雪的冰晶。

他仿佛能听到历史深处传来的回响,能看到那个十九岁的少年将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旧遥望着北方故土的眼神——那里面有未竟的壮志,有对父亲的牵挂,还有对这大宋江山的最后一瞥。

直到场务大哥裹着军大衣上前,小心翼翼地将他扶起,粗糙的手掌碰在他冻得僵硬的胳膊上,他才如梦初醒。

关节发出“咔哒”一声脆响,像生锈的合页终于转动。他缓缓地站起身,环视着周围熟悉而又即将变得陌生的片场:被雪覆盖的亭角还飘着人造雪花,远处道具组正在拆卸岳飞的囚车,陈道名老师正被助理围着裹毛毯……那些与他朝夕相处了数月的“战友”和工作人员,此刻都成了模糊的剪影。

他没有说话,只是对着郑龙导演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又转向陈道名老师的方向,再次深深鞠躬。最后他对着整个片场,对着所有为这部戏付出过汗水的人,第三次鞠躬。弯腰时,腰间的铁链道具还在叮当作响,像在为这场告别伴奏。

这是一种无声的告别,告别那个在梦里与他并肩作战的少年,也告别这段浸透着汗水与热血的时光。

剧组为他和其他几位同期杀青的演员,举办了一场简单的杀青宴。地点就在影视基地附近那家“王记家常菜”,老板是个爱唠嗑的东北大叔,剧组拍夜戏时常来这儿打包锅包肉。

没有媒体,没有闪光灯,只有铺着塑料桌布的圆桌,和一早就炖上的酸菜白肉锅。

饭桌上,气氛像酸菜锅一样热烈,却又透着点离别的酸。郑龙导演端着酒杯走到李红星面前时,白汽正从冒着热气的酸菜锅里往上飘,模糊了他的眼镜片。

“小子,”他摘下眼镜擦了擦,看着李红星那张经过数月风霜洗礼而变得愈发坚毅的脸,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欣赏,“你是我这几年见过最有灵性的新人,也是最能吃苦的。记得拍郾城之战那天,你从马上摔下来,胳膊擦得全是血,愣是说没事,裹块纱布继续拍。”

他顿了顿,声音沉了沉:“天赋是老天爷赏饭吃,但能吃多久靠的是德行。这圈子诱惑多,别走歪了。”说完,将杯中的白酒一饮而尽,喉结滚动时,脖子上的青筋都鼓了起来。

“谢谢导演,我记住了。”李红星端起面前的果汁,学着他的样子一饮而尽,酸甜的液体滑过喉咙,却压不住心头的热。

他知道,这番话是这位铁面导演能给予一个新人的、最掏心窝子的忠告。

饰演韩世忠的胡君,搂着他的肩膀差点把他勒得喘不过气,大嗓门震得人耳朵疼:“好小子,以后就是哥们了!在北京遇到什么事,报你君哥的名字!”他一拍胸脯,“虽然不一定好使,但气势上绝对不能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