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畔日出的震撼与感动之后,直播团队稍作休整,便移步前往下一个地点

——承载着江城百年烟火气的古街老巷。

主持人江听雪在镜头前,为上午的江边直播做了个简短的总结,

她的声音依旧悦耳,但细心的观众能发现,

她提及凌默和那两首诗时,语气中多了几分之前没有的、发自内心的推崇与敬意:

“观众朋友们,相信刚才凌默老师带来的《望江晨笑》和《忆江南》,

以及那句你我的日出,已经深深印在了大家心中。

凌默老师用他的才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江城清晨。

而接下来,我们将跟随凌默老师的脚步,

走进江城的脉搏深处,去感受这座城市最鲜活、最温暖的

——市井烟火气。”

车队缓缓驶入古街区域。

当凌默一行人下车,步入青石板铺就的狭窄巷道时,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

阳光透过两旁老建筑错落的屋檐,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食物诱人的香气——

刚出笼的包子蒸汽腾腾、油锅里炸物的滋滋作响、熬煮多时的骨汤浓香、还有糖炒栗子的甜腻……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

小贩悠长的吆喝、店家热情的招呼、街坊邻居的闲聊、游客惊喜的赞叹,共同谱写了一曲活色生生的生活交响乐。

直播镜头跟随着凌默。

他依旧戴着帽子,但不再像在江边那样遥不可及,而是融入了这热闹的街景中。

他的目光带着些许好奇,扫过两旁琳琅满目的传统小吃摊和手工艺品店铺。

凌默在一个生意兴隆的早餐摊前停下脚步。

摊主是一对淳朴的中年夫妻,丈夫炸着油条,妻子忙着盛豆浆。

凌默要了一碗咸豆浆和一根刚出锅的油条。

老板娘看到镜头和后面跟着的一群人,有些紧张,

但凌默很自然地接过碗,用江城方言道了声:“谢谢阿姨,生意兴隆。”

这句地道的方言瞬间拉近了距离,老板娘愣了一下,随即笑开了花:

“哎哟,小伙子(zéi),你也是江城人呐?借你吉言,借你吉言!”

凌默尝了一口豆浆,点了点头,对着镜头简单评价:

“很地道,是小时候的味道。”

他又掰了一截酥脆的油条泡进去,动作熟练。

弹幕立刻沸腾:

「啊啊啊默哥说方言!好苏!」

「老板娘好可爱!被默哥一句方言搞懵了!」

「看起来好好吃!地址呢?求定位!」

「默哥小时候也吃这个吗?瞬间感觉好亲切!」

「已截图!默哥吃早餐的样子也太接地气了!」

江听雪适时地笑着问道:

“凌老师,看来这家店勾起了您很多童年回忆?

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记忆中的江城味道吗?”

她的提问不再仅仅是流程式的,而是带着真诚的探寻意味。

凌默想了想,看着碗里的豆浆油条,语气平和:

“记忆里的味道,其实很简单。

就是清晨巷口的热气,和这份能暖到胃里的踏实。”

他没有多说,因为他想起了另一个世界的家,但话语中的情感却让弹幕又是一阵“泪目”和“想家”。

路过一个做糖画的小摊,一位精神矍铄的老爷爷正用小勺舀着熔化的糖浆,

手腕飞快转动,不一会儿,一条栩栩如生的糖龙便出现在石板上,引来围观小孩的阵阵惊呼。

凌默驻足观看,眼中流露出欣赏。

老爷爷抬头看到他,先是没在意,随即似乎认出了他,或许是早上也看了直播,眼睛一亮,笑着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问:

“后生仔,要不要来一个?给你画个复杂的!”

凌默笑了笑,没有拒绝。

老爷爷兴致勃勃,手腕翻飞,这次画的却不是动物,而是……一行字!

糖浆勾勒出飘逸的轮廓

——“江城如画”。

周围的人都惊呆了,随即爆发出掌声和笑声。

凌默也明显愣了一下,随即接过那幅特殊的“糖画”,真诚地道谢:

“谢谢老爷子,手艺绝了。”

弹幕笑疯了:

「哈哈哈老爷子是懂应景的!」

「糖画版《望江晓》!」

「这老爷子肯定看了早上的直播!」

「默哥那愣住的表情我能笑一年!」

「这互动太有爱了!」

「求问老爷子摊位的具体位置!我也要去定制!」

江听雪也忍俊不禁,对着镜头说:

“看来我们凌默老师的诗句已经深入人心,连糖画老爷爷都成了您的粉丝,用他独特的方式向您致敬呢!”

她看向凌默的眼神,带着明显的笑意和一丝她自己都没察觉的亲近。

随着直播进行,认出凌默的市民和游客越来越多。

大家虽然激动,但或许是受这古街祥和氛围的影响,并没有造成混乱,而是热情地打着招呼。

“凌默,欢迎回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凌老师,你写的诗真好!”

“多吃点,江城好吃的多着呢!”

凌默也一一颔首回应,偶尔会停下脚步,与街边下棋的老人聊两句棋局,或者在卖传统糕点的店铺前,听老板娘热情地介绍自家祖传的手艺。

他话依然不多,但态度温和,没有丝毫的不耐烦,完全融入了这市井烟火之中。

在整个过程中,江听雪对凌默的态度与早上初见面时形成了鲜明对比。

她的提问不再是预设好的流程,更像是朋友间的闲聊,充满了好奇,

例如“凌老师,您觉得这家店的葱包桧儿和您记忆中的味道一样吗?”、“您看这个传统手工艺品,是不是很有巧思?”

她看向凌默的眼神,不再是纯粹的职业性欣赏,而是带着愈发浓厚的兴趣与钦佩。

在凌默与市民互动时,她会很自然地站在他身侧稍后的位置,脸上带着真诚的微笑,仿佛在为他感到骄傲。

当凌默品尝了几样小吃,感受了古街氛围后,江听雪面对镜头,由衷地感叹道:

“观众朋友们,跟随凌默老师走过这条古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美食和手艺,更是一种流淌在江城人血液里的、温暖而坚韧的生活态度。

凌默老师用他的方式告诉我们,江城的魅力,不仅在山水楼阁,更在这寻常巷陌、一粥一饭的人间烟火里。”

这番话,显然是她被现场氛围感染后的真情实感。

直播间的弹幕也一直沉浸在一种温暖、欢乐和“馋哭了”的氛围中:

「这才是生活啊!看着好治愈!」

「凌默好温柔,和市民互动好有爱!」

「主持人小姐姐看默哥的眼神都不一样了哈哈哈!」

「已加入江城旅行必吃清单!」

「看着直播我都闻到香味了!」

「默哥带火了江城日出,又要带火这条古街了!」

凌默在这市井烟火中,没有吟诗,没有高歌,只是用最朴素的行走、品尝和交谈,便将江城的另一面

——温暖、质朴、充满生命力的生活画卷,生动地展现在了全国观众面前。

随着直播的进行,凌默在古街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开。

起初还只是古街本身的游客和商户,他们惊喜地发现凌默出现在这里,纷纷停下脚步,

或从店铺里探出头来,热切地望向那个被镜头和工作人员环绕的挺拔身影。

紧接着,更多本地居民收到了消息

——“凌默在古街直播呢!”

“真的?就是早上写诗那个?”

“快去看看!”

许多人放下手中的活计,甚至有些正在家里准备午饭的,也顾不上解下围裙,急匆匆地就往古街赶来。

还有那些原本就在观看直播的本地粉丝,看到熟悉的古街背景,确认了位置,

立刻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出发,目标明确地奔赴而来。

于是,以凌默所在的团队为中心,人群开始如同溪流汇入江河般,悄然而迅速地聚集起来。

青石板路的两旁,渐渐站满了人。

有拄着拐杖、满脸慈祥看着凌默的老人,

有抱着孩子、指着凌默方向兴奋低语的年轻父母,

有结伴而来、激动地捂着嘴生怕叫出声的学生模样的女孩,

还有许多得到消息匆匆赶来的年轻人,他们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期待。

没有人高声喧哗,没有人试图强行突破工作人员组成的松散“防线”。

大家只是静静地、热切地看着队伍中央的凌默。

看他驻足在糖画摊前与老爷爷交流,看他接过那幅特殊的“江城如画”糖画时露出的些许讶异和笑意,看他品尝小吃时微微点头的专注模样……

每当凌默有所动作,或与旁人有所互动,人群中便会响起一阵压抑着的、低低的兴奋议论声和轻笑声,眼神里充满了善意的光芒。

他们自发地跟随着直播团队的移动而缓缓前行,形成了一条无声却无比庞大的“随行队伍”。

直播镜头自然也捕捉到了这壮观而温情的一幕。

弹幕再次沸腾:

「哇!好多人啊!大家都好有秩序!」

「这就是江城的乡亲们吗?好温暖啊!」

「大家看默哥的眼神都好慈爱,像看自己家孩子出息了回来了一样!」

「没人吵闹,没人拥挤,好感动的场面!」

「默哥这是回家了呀!家乡人民用这种方式欢迎他!」

「快看那个老奶奶,笑得好开心!」

「幸好有团队围着,不然默哥肯定被‘淹没’在爱的海洋里了!」

「这种被默默注视和跟随的欢迎,比任何尖叫都更有力量!」

江听雪也注意到了周围越来越多的人群,她对着镜头轻声解释道:

“观众朋友们,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江城朋友来到了古街,

他们用这种安静而温暖的方式,来表达对凌默老师的欢迎和支持。

这份来自家乡的深情,真的非常令人动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凌默自然也感受到了周围那一道道炽热而克制的目光。

他偶尔会抬起头,目光扫过周围的人群,对着那些热切的脸庞微微颔首,或是露出一丝极淡却温和的笑意。

每一次他目光的扫视,都能引起那片人海中一阵小小的、喜悦的骚动,仿佛被阳光照到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

他没有多说什么,但那份与家乡人之间无需言说的默契与温情,却通过镜头,清晰地传递给了屏幕前的每一位观众。

这条古老的街道,因为凌默的到来,因为这份安静而汹涌的乡情,变得更加生动,也更加温暖。

团队的移动速度不可避免地慢了下来,但没有人催促,所有人都沉浸在这独特而美好的氛围中。

就在凌默于古街沉浸于市井烟火,感受着家乡父老无声而盛大的欢迎时,

网络世界早已因这场前所未有的直播而彻底沸腾。

热搜榜彻底被“凌默”和“江城”相关词条占领:

1. #凌默 江城行# (爆)

2. #日出江花红胜火# (爆)

3. #你我的日出# (热)

4. #凌默笔下的小时候味道# (热)

5. #江城古街烟火气# (新)

6. #凌默方言# (新)

7. #被江城人民暖到了# (新)

8. #凌默直播# (推荐)

各大社交平台热议焦点:

诗词圈、文学爱好者:

疯狂分析和解读《望江晨晓》与《忆江南·江城好》,

尤其是“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被奉为神来之笔,各种赏析文章、视频解读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许多学者、作家也纷纷发文,盛赞凌默的古典文学功底和将现代情感融入传统诗词的非凡能力。

旅游爱好者、攻略博主:

直播间镜头下的江城江畔日出和古街烟火,成为了最鲜活、最动人的旅游宣传片。

“跟着凌默游江城”瞬间成为热门话题。

各大旅游平台,“江城”、“江城古街”、“江边日出”等关键词搜索量呈指数级增长,

相关旅游产品咨询量和预订量开始显着上升。

无数人在评论区或朋友圈晒出正在查询机票、火车票的截图,配文:

“默哥等我!江城等我!”

凌默粉丝群:

陷入了巨大的幸福和亢奋之中。

这是他们第一次如此长时间、如此深入地“陪伴”凌默,

看他创作,看他漫步,看他与家乡互动。

粉丝们疯狂截取直播中的精彩瞬间

——凌默写字的侧影、品尝小吃时微动的喉结、与市民交流时温和的动作、以及那句苏倒众生的“你我的日出”,

在各个粉丝群、超话里分享、舔屏、讨论,幸福感几乎要溢出屏幕。

即使不是凌默的粉丝,也被这场直播呈现出的高质量内容、深厚文化底蕴和温暖人情味所吸引。

许多人表示:

“就算不为追星,为了这诗词里的景色和这诱人的美食,也值得去江城一趟!”

“这才是真正有内涵的直播,看得人心旷神怡,又温暖感动。”

江城本地人、尤其是那位收到凌默“生意兴隆”祝福的早餐摊老板娘:

她的摊位和她的笑容通过直播传遍了全国,她本人也瞬间成了“网红老板娘”。

面对闻讯赶来采访的本地媒体,她激动得语无伦次,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光彩:

“哎呀,凌默那孩子,真好!

一点架子都没有!他说我家豆浆油条是小时候的味道!

我这心里啊,比吃了蜜还甜!

他是我们江城的骄傲!”

她的自豪感,代表了无数江城人此刻的心声——与有荣焉!

直播间数据再创新高:

本就居高不下的直播间热度,随着古街温情画面的传播和网络热议的发酵,再次迎来了恐怖的攀升!

在线人数突破了开播以来的最高记录,并且还在持续上涨!

弹幕的滚动速度快到肉眼几乎无法捕捉,礼物的特效几乎形成了一道永不停歇的光幕。

平台技术部门不得不再次紧急扩容,以确保直播间不会因为过于庞大的流量而崩溃。

导播在耳机里不断收到数据反馈,脸上的表情已经从最初的兴奋变成了麻木的震惊。

江听雪在直播间隙,通过助理得知了网络上的盛况和再次飙升的数据,

她看向前方那个依旧平静地漫步在青石板上的身影,心中的波澜已然无法用言语形容。

她主持过无数大场面,但像今天这样,一个人的影响力能如此直观、如此迅速地转化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和旅游驱动力,

并且引发如此广泛而深刻的情感共鸣,是她职业生涯中前所未见的。

这场《江城行:一日诗与乐的交响》直播,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宣传活动的范畴,它正在成为一种现象级的事件。

凌默用他的才华和影响力,真正意义上地为家乡江城,完成了一次无比成功、深入人心的“烙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下午的时光,直播团队继续着《江城行》的旅程。

跟随着凌默的人群非但没有散去,反而如同滚雪球般,越发壮大。

大家脸上洋溢着兴奋与开心的笑容,自发地、有序地跟随着,形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他们穿过熙攘的街巷,走向更能体现江城文化底蕴的静谧场所。

团队来到了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的江城文化公园。

公园内坐落着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着名书院

——松岚书院

踏入青砖黛瓦、古木参天的松岚书院,喧嚣仿佛被隔绝在外。

凌默缓步走在回廊间,指尖拂过刻满岁月痕迹的栏杆,目光掠过悬挂的历代先贤匾额。

他在书院主讲学堂外那株据传植于明代的古松树下驻足,

仰头望着虬龙般的枝干伸向苍穹,仿佛在聆听历史的回响。

书院院长早已闻讯等候,热情地迎了上来,眼中满是期待。

寒暄过后,院长看着这古松,感慨道:

“凌先生,此松见证了我书院数百年文脉,不知今日是否有幸,能得您墨宝,为此景添一份意境?”

现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凌默身上。

跟在后面的人群也屏息凝神,直播间的弹幕也慢了下来。

凌默凝视古松片刻,微微颔首。

“好。”

文房四宝早已备于廊下的石案上。

凌默上前,江听雪再次主动上前,挽袖研墨,动作比清晨时更多了几分娴熟与郑重。

凌默凝神静气,提笔蘸墨,手腕悬动,一行行苍劲而灵动的字迹跃然于特制的洒金宣纸上:

《题松岚书院古松》

森森千丈松,虽磊砢多节,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朗朗百代客,纵风雨侵身,立于天地,存读书之魂。

笔落,满场皆寂!

当凌默写下《题松岚书院古松》的最后一句“立于天地,存读书之魂”,笔尖离纸的刹那——

“轰!”

现场仿佛被无形的冲击波席卷!

围观的学子、老师、以及跟随而来的市民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嘴巴微张,脸上写满了极致的震撼!

短暂的死寂之后,是如同火山喷发般的惊呼与哗然!

“我的天!栋梁之用!读书之魂!”

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学子激动地抓住同伴的胳膊,声音都在颤抖,

“这八个字,简直是把我们书院几百年的脊梁骨给点出来了啊!”

“这格局!这气魄!”

一位老教授扶着眼镜,凑近了看那墨迹未干的字,手指在空中虚点,激动得语无伦次,

“凌先生此言,振聋发聩!振聋发聩啊!”

院长更是浑身剧震,他几乎是扑到案前,双手虚悬在宣纸之上,生怕自己的呼吸玷污了墨宝。

他反复咀嚼着那几句诗,老泪纵横,声音哽咽:

“森森千丈松……朗朗百代客……

好!好!太好了!

凌先生,您这不是在题诗,您这是在为我们书院立传啊!

此乃无价之宝!是我松岚书院未来千年的精神图腾!”

他猛地转身,对身边人吼道:

“快!快去请最好的装裱师傅!

不!我亲自去请!此宝必须用最上乘的工艺,供奉于书院正堂!”

直播间弹幕更是如同遭遇了末日风暴:

「我TM直接给跪了!!!栋梁之用!读书之魂!」

「这格局炸穿天际了!默哥你是文曲星下凡吧?」

「院长哭了!我也哭了!这评价太重了!」

「这已经不是诗了,这是给一个学术圣地注入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