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竹舍医缘

暮春的竹林深处,风穿叶隙,筛下细碎的光斑,落在茅屋前的青石板上,晃得人眼发暖。沐熙指尖捏着一枚刚采撷的薄荷草,叶片上的露珠顺着指缝滑落,沁得指尖微凉。她对面的石凳上,俞芷吟正低头翻着一本泛黄的医书,粗布衣裙的下摆扫过地面,沾了几片翠绿的竹叶,却浑不在意。

自沐熙踏入这竹舍,两人已对坐探讨了近三个时辰。从六经辨证,到奇方妙用,俞芷吟素来清冷的眼眸里,渐渐浮起了细碎的光。尤其是沐熙谈及“温病养阴”时,提出“热病伤津,不可一味发汗,当以甘寒生津之法缓图”,竟与她多年钻研的心得不谋而合,甚至在细节处,还多了几分她从未想过的通透。

“你这说法,倒不像出自寻常医书。”俞芷吟合上书,指尖摩挲着书页边缘的磨损痕迹,目光落在沐熙脸上,锐利如锋,却又藏着几分探究,“方才你说治肠痈可‘开腹引流’,又提‘酒精消毒’,这些法子闻所未闻,却条理清晰,不似空谈。你师从何人?”

沐熙指尖微顿,她总不能直言自己来自千年后的现代,只能含混道:“我曾得一本古籍,上面记载了些偏门医理,不过是拾人牙慧,在俞大夫面前班门弄斧了。”

俞芷吟挑眉,显然不信这话,却也没再追问——对她而言,医术本身的价值,远胜过医者的来历。她端起石桌上的粗瓷茶碗,抿了一口微凉的茶汤,忽然话锋一转:“你今日来,怕是不只为了探讨医术吧?”

沐熙心中一动,知道俞芷吟心思剔透,瞒不过去。她放下手中的薄荷草,起身对着俞芷吟微微一礼,语气诚恳:“俞大夫目光如炬,我确实有一事相求。我在京城开了家熙和堂,平日里接诊百姓,近来因要回春城,急需一位医术高明的大夫坐堂。听闻俞大夫擅长疑难杂症,医术精湛,晚辈斗胆,想请您屈就熙和堂,不知您意下如何?”

话音刚落,俞芷吟脸上的那点暖意瞬间褪去,又恢复了之前的清冷疏离。她将茶碗重重放在石桌上,茶水溅出几滴,落在青石板上,晕开小小的水渍:“我当是什么事。”她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喙的拒绝,“我早已说过,只治疑难杂症,寻常的头疼脑热、风寒咳嗽,于我而言不过是浪费时间。你那熙和堂接诊百姓,多半是些常见病症,我去了,也是徒增烦扰。”

沐熙早有预料,却还是难免失落。她望着俞芷吟,又道:“熙和堂虽以日常调理为主,但偶尔也会遇到棘手病症。您若肯去,只需在遇到疑难杂症时出手,寻常病症自有其他伙计打理,绝不会扰了您钻研医术的清净。而且我那有一些书……”她顿了顿,声音放轻了些,“那些古籍上的医理,若是您有兴趣,我们可以时常探讨,或许能有新的收获。”

她以为“探讨医理”能勾起俞芷吟的兴趣,毕竟方才谈及医术时,她眼中的光芒骗不了人。可俞芷吟只是淡淡摇头,目光落在茅屋后那片长势茂盛的草药田上,语气带着几分散漫的笃定:“不必了。我在这竹舍住了十年,日出采药,日落研书,日子清净自在,无需去那喧闹的京城凑热闹。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此事绝无可能。”

话说到这份上,沐熙知道再劝无益。她心中虽遗憾,却也敬重俞芷吟的性情,便不再多言,只是对着她再次行了一礼:“是晚辈唐突了。既然俞大夫心意已决,晚辈不敢强求。只是这熙和堂的门,始终为您敞开,若您日后改变主意,随时可来寻我。”

俞芷吟“嗯”了一声,算是回应,又低头翻起了医书,显然是送客的意思。沐熙无奈,只能转身朝着茅屋外走去。萧墨尘还在竹林小径上等她,她走得慢,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袋里那枚从现代带来的小巧银质镊子——那是她偶尔用来处理伤口的工具,也是她与过往唯一的联系。

刚走到茅屋的柴门前,还没来得及推开,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粗重的喘息。紧接着,“砰”的一声,柴门被人从外面撞开,一个身着锦袍的中年男子跌跌撞撞地冲了进来,恰好与沐熙撞了个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