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集 永乐大帝(9)

朱高炽:“1402年,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我爸爸拜谒了孝陵,然后在南京奉天殿登基称帝。七月初一,祭告天地,宣布废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第二年为永乐元年。从此就开始了我爸爸二十二年的统治。”

朱厚照:“哟!成祖爷这操作够利落,刚登基就先定年号,跟咱们玩游戏换皮肤似的,一键切换新地图。洪武三十五年?这是把建文那几年给‘存档覆盖’了呗?”

戚继光:“要说务实,永乐皇上真是一把好手。刚上位就先把名分理顺,免得底下人说三道四,这效率比打一场硬仗还管用。”

解缙:“可不是嘛!我那会儿刚被召回京城,就听说要改年号,心里就琢磨——得,新老板要搞大动作了。果然,没过多久就找我商量编书的事儿。”

姚广孝:“王爷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祭告天地、拜谒孝陵,看似常规操作,实则是在宣告‘天命所归’。政治这东西,名分比啥都重要。”

朱厚熜:“改年号这操作我熟。不过成祖爷直接用‘洪武三十五年’,这是跟太祖爷套近乎呢?还是暗示建文那几年不算数?”

朱厚照:“堂弟你想多了!这叫‘无缝衔接’懂不?就像我打猎追兔子,中间不能有停顿,一停就跑没影了。成祖爷这是怕人心散了,赶紧把调子定下来。”

朱高煦:“我爸爸即位后的首要任务是宣传自己即位的合法性,还有处置政治反对派。

1402年,建文四年,我爸攻占南京后,列出了‘奸臣榜’,杀了一部分建文的朝臣,比如方孝孺和他的宗族亲友就有八百七十三人被杀。

他的门生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也都殉难,黄子澄、齐泰等人被诛灭全族,练子宁死的时候,被处死的有一百五十一人,家族被抄家流放远方的又有几百人。

陈迪死的时候,被流放远方的有一百八十多人,司中被诛杀时,姻亲族人跟着死的有八十多人。胡闰死的时候,全家被抓的有二百七十人。

不过同时,我爸爸也没把‘奸臣榜’上的人全杀了,像张紞(同“胆”音)、王钝、郑赐、黄福、尹昌隆这些人都被宽恕任用。”

朱厚照:“嚯!这‘奸臣榜’一开,堪比古代版‘黑名单’啊!方孝孺这硬骨头也是绝了,宁死不低头,八百多人陪着,这魄力……就是太惨烈了点。”

秦良玉:“政治斗争向来残酷,但永乐皇上也没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宽恕任用那几位,说明还是看重人才的。就像打仗,除了冲锋陷阵,还得留着人守后方不是。”

戚继光:“方孝孺是真有气节,就是太刚了。永乐皇上那会儿刚登基,急需立威,碰上这么个硬茬,那真是火星撞地球。”

解缙:“哎哎哎!别提这些伤心事了!咱们聊聊高兴的——《永乐大典》编书班子这时候都快搭起来了,我当时天天泡在书堆里,比打一场仗还累,但值啊(骄傲表情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姚广孝:“杀是为了立规矩,留是为了续文脉。皇上心里跟明镜似的,哪头轻哪头重,门儿清。”

杨士奇:“确实,刚平定天下,不镇住那些跳得欢的,朝廷就不稳。但光靠杀也不行,还得有能干活的人。张紞他们后来在地方上干得都不错,也算没辜负这份宽恕。”

朱高煦:“那是!我爸杀伐果断,该留的留该杀的杀,这才叫帝王手段。换做是我,哼,那些跟建文一条心的,一个都跑不了!”

朱高炽:“二弟又说胡话,治国又不是砍瓜切菜,总得留点余地。爸爸后来不也后悔杀了方孝孺吗?”

朱厚熜:“要说方孝孺这事儿,也是个千古争议点。有人说他忠,有人说他傻。换成是我,先假意应了,回头再找机会翻盘。”

朱厚照:“堂弟你可拉倒吧!就你那炼丹的心思,怕是刚开口就被看出来了。不过话说回来,成祖爷这手‘胡萝卜加大棒’,确实把朝堂捋顺了,不然哪有精力搞后来那些大动作。”

秦良玉:“可不是嘛,先把内部安定下来,才能腾出手搞建设。不然天天内斗,啥正经事也干不成。”

朱标:“@朱棣 四弟,你是以藩王身份即位的,那你对藩王有啥动作?”

朱棣:“我对待大哥和允炆侄儿一系以及其他藩王的态度也有所改变。改封吴王朱允熥(没有同音,就用拼音:“teng第一声”)为广泽王,衡王朱允熞(同“尖”音)为怀恩王,徐王朱允敷为惠王,让他们跟着母妃吕氏住在大哥的陵园。

允炆侄儿追尊的兴宗孝康皇帝,仍称懿文太子。在对众亲王的态度上,凡是在建文年间被废黜囚禁的诸王,一律恢复了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