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纳米织机

大陆东岸,仰齐浜。

清晨的海雾尚未散尽,整个港湾依旧笼罩在淡白色的氤氲之中。

而工程实验室的灯光穿透迷雾,照亮了中央那台刚刚完成组装的纳米织机。

这台织机,与其说是机器,不如说是一个由人类想象力与物理极限共同堆砌的奇迹。它的核心结构由高纯度的同位素纤维构成,这种纤维在常温常压下便能展现超导特性,拥有零电阻的神奇属性。

正是这种性质,使其能够在极小的尺度上产生稳定而超高强度的电流,进而构筑出精确可控的电磁场。

当织机的超导微线圈开始通电时,局部空间内将形成可控到纳米级的磁场“陷阱”。

它好比原子级别的“电磁镊子”——任何粒子,无论是碳纳米管的单一链节,还是金属离子,都会被牢牢固定在指定坐标上。

传统意义上不可控、不可捉摸的微观粒子,此刻被束缚得像木工案上的木料,等待下一道工序的切割与雕琢。

“通电。”

随着主电源接通,织机内部数千条微细的超导线圈同时亮起,磁场在空腔内逐层叠加,形成高低不一的梯度。

传感器上的曲线迅速跃动,控制台上的数值显示磁场梯度已超过传统设备数百倍。

那意味着,以往狂暴无比的等离子体能够被如丝般柔和、却又坚不可摧的“磁手”牢牢操纵。

在织机的加工舱中,第一批试验性操作开始。

超导线圈将一缕微等离子体捕获并悬浮,宛如一条在虚空中闪烁的微光之蛇。

随后,磁场迅速收缩,将它化作一柄锋锐无比的“等离子体刀锋”,切割着预先放置的基底材料。

切割线光滑到极限,精度达到原子层级,材料的晶格结构就像被雕刻过一样规整。

与之并行的另一工序,是纳米级的沉积与刻蚀。

电磁陷阱中,数以亿计的分子被精准引导到特定区域,层层堆叠,像织布一般编织出纳米薄膜。

工程师盯着屏幕,指尖因紧张而微微颤抖。

“它……它真美……”

那画面显示,材料的厚度仅有十几层原子,却能均匀覆盖在整个基底表面,丝毫没有断裂与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