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沙漠铁骑

共和国卫队的装甲营地在黑德兰港郊区。沙尘飞扬中,一批批由东协退下来的旧装甲车正被卸载、重新整备。

它们的外形不再新锐——有的是曾经在东南亚雨林中驰骋的轮式步兵战车,有的是曾在岛链防御中服役的轻型履带车。但在这片资源紧张、道路稀少的红色大陆上,它们反而展现出新的价值。

工程班与本地工匠联手,把这些装甲车拆解、重装。油耗过高的发动机被换成经过改造的低功率柴油机,能适配皮尔布拉新炼出的粗炼油。车身附加的厚重装甲板被拆掉一部分,换成轻量化的复合钢板,以降低重量、提升续航。

车载电子系统中,一些过于复杂、维护要求高的设备被移除,换上了简化的射控与通讯模块,这样即便在最偏远的村镇里,普通技工也能完成检修。

这些装甲车的设计方向逐渐明确——不是再传统意义上的重装部队、或是能够撕裂敌军防线的钢铁先锋,而是能在广袤沙漠中长时间机动的“流动据点”。

油耗低、机动快、维护简单,是它们生存下去的关键。

共和国卫队的年轻士兵们第一次爬进这些庞然大物的驾驶舱,眼中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可很快,他们便意识到,这些车在沙漠与戈壁上的驾驶,并不像书本上写得那般简单——狭窄的车道、松散的沙丘、突如其来的沙尘暴,都能让履带打滑、轮胎深陷。

训练中,原住民士兵提出了自己的方法:他们用祖辈传下的路线记忆和地形经验,教装甲部队在夜间借助星象和风向判断方位,如何利用沙丘的硬层作为天然道路,如何在暴风中用兽骨哨子来定位彼此的位置,如何在丛林中生存、开路、避免被复杂的地形缠上。

渐渐地,这些传统被整合进训练教材,形成了一套独属于大洋共和国的“高机动、低补给、多环境战术”。

这是一种全新的作战方式:轻装甲车编队与游骑兵、无人机混编。

每一辆车都成为一个移动堡垒,既能搭载士兵,又能提供火力支援,真正做到高机动、低补给需求、多环境适应。

白天,装甲车快速推进,占领关键村镇与水源地;夜间,则依托搭载的士兵组成防御圈,游骑兵和无人机负责侦查,确保机动队伍不被包围。

另外,在装甲车完成改装后,它们还被赋予了新的名字与标志。

年轻的涂装兵们在车身喷绘出原住民的图腾:袋鼠、蜥蜴、鹰隼、彩色的蛇纹——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守护与勇气的象征。

车体的编号旁,总会有一抹来自部族传统的颜色。

————————————

夜色尚未完全散去时,共和国卫队的第一支装甲纵队便从黑德兰港出发。发动机的轰鸣与履带的碾压声在寂静的沙漠中格外突兀。

纵队的最前方是一辆涂着袋鼠图腾的轻型步兵战车,车头绑着鲜艳的红底七芒星旗帜,象征他们属于新生的大洋共和国。

驶出黑德兰港的公路起初还算平整,但很快,路面就出现了战火遗留下的断裂与塌陷。曾经通往布鲁姆城的高速路,如今早已被战乱撕碎成一道道沟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