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许可,李若荀向众人歉意地笑了笑,抛开他们的目光,转身独自走向了不远处的一块山石,坐了下来。
陈思月快步想跟上去,却被他制止了。
他就这样独自一人坐在山石上,背对着喧闹的剧组,眺望着远方层层叠叠的青黛色山峦。
这是他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挑战。
以往,他只要通过系统,基于剧本、人物小传和自己的理解,就能演绎出一个无限贴近于人物设定的角色。
但这个无限贴近,贴近的是他的理解。
而这次,他的理解似乎与导演的感觉产生了出入。
李若荀无奈笑笑,心想也只有耿星汉这种对一个色号都精益求精的“疯子”才会这么难以满足吧?
他放弃了再去揣摩和演绎,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更笨拙的方式,直接住进了剧组为林守山搭建的家里。
那本就是村里一户久无人居的旧屋,被道具组按照剧本的描述,改造成了林守山生活的地方。
屋子不大,泥墙木梁,简陋,却井然有序。
桌上铺着几张泛黄的的纸,这是林守山自己做的纸。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九十年代,商品经济的浪潮尚未完全席卷这座被群山环抱的村落。
林守山贫穷,而村子与外界的通路又被崎岖的山路阻断,偶尔才能弄到一些纸。
因此,他画画所用的大部分纸张都是自制的。
不只是纸。
笔筒里插着的画笔,也是如此。
有竹制的,有木制的,甚至还有骨质的。笔毫更是就地取材,山兔的软毛,黄鼠狼的尾尖。
如果真有这么一个林守山,李若荀似乎能看到他在一大堆收集来的毛发中,细心挑选出长度粗细弹性合适的笔锋的样子。
墙角堆着几块颜色各异的石头,旁边放着石臼和木槌。
还有桌上那些颜料,赭石的红,孔雀石的绿,蓼蓝的靛……它们被分门别类地装在小陶罐里。
当然了,这些都是道具组和耿星汉布置的道具。
但在耿星汉吹毛求疵的要求下,宛如真实的一样。
李若荀站在这间屋子中央,环顾着这一切。
然后他伸出手,拿起一支木制的画笔,在粗糙的纸上,任由笔锋游走。
“小荀!你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