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庙堂争策

崇祯那道裹挟着雷霆之怒的严旨,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狠狠砸进了山西总督洪承畴的行辕。

洪承畴展开那份措辞严厉、限期荡寇的圣谕时,只觉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头顶。

“两个月……荡平山西流寇……”洪承畴放下圣旨,疲惫地揉了揉眉心,眉宇间是化不开的凝重与无奈。

他苦心经营近一年的棋盘锁晋之策,正如同最坚韧的蛛网,已将这些流寇牢牢困住,使其活动范围日益萎缩,士气日渐低落。

只需再坚持数月,待其粮尽援绝,或被迫突围时,便可收网,以最小代价毕其功于一役,这本是最高效、最稳妥的方略。

然而,皇帝的怒火和严令,彻底打乱了他的部署,速战速决四个字,重若千钧。

这意味着他不得不提前收网,放弃以守待变、耗敌自溃的精妙布局,转而采取风险极高的主动强攻!

流寇虽困,却仍是数万之众,困兽犹斗之下,强行围剿必然伤亡惨重,且极易被其寻隙突围。

“圣命难违啊……”洪承畴长叹一声。他深知崇祯的急躁性格和当前朝廷面临的巨大压力——蜀中张行僭号、孔有德携炮技投清,任何一件都足以让皇帝寝食难安。

他必须立刻拿出行动,哪怕代价巨大。

“传令!”洪承畴的声音恢复了惯有的冷峻,“命各部主将,即刻来行辕议事!

封锁圈各部,从即日起,加强侦骑,严密监控流寇主力动向!随时准备……主动出击!”

最后四个字,他说得异常沉重。一场被迫提前、注定血腥的决战,即将在山西大地展开。

成都,夏王府。

经过一个多月的凌厉攻势,四川全境——从川西平原到川东重镇,从川南土司地界到川南关隘,尽数飘扬起了大夏的旗帜。

王自九、李铁柱、刘心全、钱莫忘等将领,以雷霆万钧之势扫荡残敌,彻底肃清了明廷在蜀地的统治根基。

天府之国,已尽入张行囊中。

根基已固,张行并未停下脚步,他深知,欲争雄天下,必须拥有更强大的武力。

五月中旬,一道征兵令自成都发出,传遍各州县:大夏王征兵两万!

蜀地百姓,经历了明末的苛政和战乱,对这位带来安定、许诺新政的夏王颇有好感。

加之唯才是举、百工亦可应试的科举新制带来的希望,以及公平的征兵待遇(安家银、军饷足额),使得应征者颇为踊跃。

不到半月,两万新兵便已招募完毕。

这些新兵,首先用于补充各部在月余征战中产生的缺额(战死或伤残者),随后,张行做出了更重要的决策:组建第四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