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弦歌疗伤与星桥初探

无弦居内,成小意的“疗伤”与“工作”正式开始了。

每日辰时,天光初亮,水汽未散,她便准时来到临水的小榭。马武康并不多言,或是抚琴,或是吹叶,甚至有时只是以指节轻叩石栏,发出特定的节奏。他演奏的并非复杂乐章,而是反复锤炼那几个基础音符——“清”、“宁”、“生”三韵。

“清”韵高亢而透澈,如冰泉击石,旨在涤荡杂念,澄清识海;“宁”韵低沉而悠远,似暮鼓晨钟,意在安抚躁动,平定心神;“生”韵则温和而蓬勃,若春芽破土,用以激发活力,滋养本源。

起初,成小意只觉得这些声音好听,有些奇特,但并无太多特殊感受。马武康也不急,只是日复一日地重复,并要求她闭上眼,摒弃杂念,用全身心去“听”,去感受声音在空气中引起的细微振动,去捕捉那韵律与自身呼吸、心跳乃至血液流动之间潜在的共鸣。

这过程枯燥而艰难。成小意习惯了市井的喧嚣与算计,突然要她如此静心凝神,简直比让她去骗十个冤大头还难。她时常走神,思绪飘到九霄云外,直到马武康一个冰冷的眼神扫过来,或者一道微不可闻却直刺灵魂的“警音”在她脑海中响起,才猛地将她拉回现实。

然而,潜移默化间,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或许是“清音露”的持续作用,或许是这日复一日的音律熏陶,她发现自己睡眠踏实了许多,不再轻易被噩梦惊醒。体内那股因黑石侵蚀而留下的、时不时让她感到心悸和虚弱的“寒意”,似乎也被那温和的“生”韵一点点化开、驱散。更重要的是,她开始能模糊地捕捉到那些音符中蕴含的“情绪”了——听到“清”韵时,脑海会不由自主地变得空明;听到“宁”韵时,焦躁的心会渐渐沉淀;听到“生”韵时,四肢百骸会泛起懒洋洋的暖意。

这种奇妙的体验,是她前二十年人生中从未有过的。她开始对马武康教授的“音律”产生了一丝真正的好奇,而不仅仅是出于生存的被迫接受。

马武康将她的变化看在眼里,心中微动。这丫头的感知力,比他预想的还要敏锐一些。她似乎对“声音”中蕴含的“意”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这并非后天学习所能得,更像是一种……天赋?这与她那诡异的“运道”是否同源?

这一日,马武康并未直接演奏,而是取出一张素琴,置于成小意面前。

“今日,不只听,亦需动手。”他淡淡道,“无需技法,只需将你的手,随意置于琴弦之上。”

成小意有些忐忑地伸出手,依言将手指搭在冰凉的琴弦上。

“闭眼,回想‘清’韵之感,想象那股透澈之意,自你心中生发,流经手臂,灌注指尖。”马武康的声音带着一种奇异的引导力。

成小意依言照做,努力回想着那如冰泉般的感觉。起初毫无反应,但当她摒弃杂念,全身心沉浸于那种“清”的意象时,她搭着琴弦的指尖微微一动。

“铮……”

一声略显干涩、却异常纯净的琴音,突兀地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