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兵快步走进议事厅,手中捧着一封通关文牒。艾琳正伏案查看北境村落的种子配额记录,听见脚步声抬起了头。
“宫门外有使者求见。”书记兵将文牒呈上,“自称来自邻国,奉命通好。”
艾琳接过文牒,扫了一眼印章与签押,确认无误。她放下笔,把手中的卷宗合上,放在一旁。
“请外交官员申速来议事厅。”她说,“准备接见使者。”
书记兵领命退下。艾琳起身,整理衣袍,走向正殿偏厅。路上她只说了一句:“备茶,设宾席,一切从礼。”
不到一刻钟,外交官员申赶到。他身穿深青色官服,手持记事板,神情沉稳。
“今日是首次正式外使来访。”艾琳站在厅前台阶上,低声交代,“以礼相待,察言观行。不许轻诺,也不可拒之门外。我们尚未立盟,但须留门缝。”
申点头:“明白。我会全程记录,按您指示应对。”
艾琳走进偏厅,坐于主位。桌上已摆好清茶,两盏温热,香气清淡。她没有居高临下,而是将宾席设在侧前方,距离适中,既显尊重,又不失分寸。
片刻后,外国使者未被引入。他年约四十,身披灰蓝长袍,腰束铜带,举止克制。进厅后行礼,动作标准却不显亲近。
“贵国风土昌盛,百姓安居,实为难得治世。”使者开口,语气平稳。
艾琳回应:“一国安稳不足道,若能与邻共安,方显价值。”
使者略顿,似在衡量这句话的分量。他没有立刻接话,而是端起茶盏轻啜一口。
申在一旁静立,手握记事板,随时准备记录。
艾琳没有追问来意,反而让申先问些寻常话题:“贵使一路前来,沿途见闻如何?”
使者答:“城东市集秩序井然,商旅往来频繁,税吏查验货物有条不紊。此前听闻贵国新政推行,原以为动荡未平,如今看来,竟是生机勃勃。”
申记录完毕,抬头示意艾琳。
艾琳微微颔首,继续道:“市集之治,源于规则明确、执行公正。我们不求独强,只愿民有所依。”
使者眼中闪过一丝波动。他放下茶盏,终于转入正题:“我国亦有意与贵国建立往来。今日所请,非为战事,亦非求援,只为通好。”
艾琳不动声色:“如何通好?”
使者提出三点:其一,互开商路,允许两国商队自由通行;其二,共享农技信息,如抗旱作物培育经验;其三,定期遣使交流,每年各派使团一次,通报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