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师资难题,寻找良才

笔尖断了,艾琳没抬头。她把炭笔放在一边,拿起另一支,削好,继续写名单。

纸上名字越来越多,可数来数去,能教孩子的不过五六人。北石屯、东洼村、南岭角三个试点,每处至少要两名教师,还得有人轮替。这点人远远不够。

书记兵送来的报告还摆在桌上。工务司说材料已调拨,仓房修缮三天内完成。课本初稿明日就能送去让村民提意见。万事俱备,唯缺教书的人。

她合上卷轴,起身走出议事厅。

教育官员已在偏厅等候。他面前摆着一叠报名册,眉头紧锁。

“今日共收到三十七人报名。”他说,“来自六个村落,有退伍兵,也有老账房,还有两个私塾先生。”

“李昭来了吗?”艾琳问。

“还没到。但他回信说愿意参与。”

艾琳点头。“先别指望个别人撑起全部。我们要的是能批量选拔、统一培训的路子。”

她翻开报名册,一页页看下去。不少人写着“曾为文书”“通读律令”,可细查履历,有的只是抄过粮册,有的连算术都不熟。

“安排一场初试。”她说,“明天就办。所有人到场,现场讲解一段政令。”

“讲什么?”

“就用上个月发的《春耕令》里那段话:‘凡交足粮税者,可领补种籽五升’。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看能不能让不识字的农民听明白。”

教育官员记下。“若有人背得滚瓜烂熟,却讲不清意思呢?”

“不算合格。”艾琳说,“我们不是选经生,是找能把字变成话的人。”

第二天上午,应试教师陆续到来。十人被选为首批面测对象,在议事厅侧堂列席。

每人拿到一张纸,上面印着那句话。他们有一刻钟准备,然后登台讲解。

第一个上场的是个瘦高男子,穿褪色蓝衫。他清了清嗓子,照着原文念了一遍,一字不差。

“你刚才说的,一个种地的老汉能听懂吗?”艾琳问。

男子愣住。“这……这是官文格式。”

“我要的是让他知道,交了税就能拿种子。”艾琳说,“换一种说法试试。”

男子张口结舌,再讲一遍还是原句。

第二个上来是个中年人,说话带口音。他试图解释,可“税”说成“岁”,“籽”说成“子”,意思全变了。台下陪审的村民代表直摇头。

第三个人干脆拒绝改口。“教孩子就得从正典学起,先背《圣训》三章,再习字。”

“谁家孩子等得起?”一个陪审低声嘀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