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文化融合与发展

次日清晨,天刚亮,主厅外已有屯长们陆续到来。艾琳站在案前,手里拿着昨日写下的笔记,见人到齐,便将册子翻开。

“今天我们不谈工分,也不谈巡逻。”她说,“我想听听你们村子的春耕是怎么开始的。”

众人面面相觑。东谷的屯长犹豫了一下,先开口:“我们会在第一声鸟叫时烧一堆火,把去年留的谷穗扔进去,说是送旧迎新。”

西林的老织工接过话:“我们不一样。要请村中最年长的女人念一段祷词,再把种子泡在井水里三日,才算干净。”

北岭的老农冷着脸说:“我们看星象。北斗柄朝东那天,就得下地。你们定的日子是按南方历法来的,凭什么让我们改?”

厅内一时安静。艾琳没说话,低头把每句话都记了下来。她写完后抬起头:“我不是要你们改日子,也不是说谁对谁错。我只是想弄明白,为什么同样的土地,大家会有不同的活法。”

她合上册子,声音平稳:“从今天起,我要立一个‘三月融和节’,五天时间,所有人一起过。你们带来的东西,不管是火、祷词还是星象图,都会有人学。”

有人皱眉,有人摇头,但也有人点头。

艾琳继续说:“我会调出五十袋粮,专用于节庆。孩子们会组成传习组,每人学一句别村的话。第一天东谷开场,第二天西林,第三天北岭,轮流来。谁主办,谁定当天的流程,其他人配合。”

没人再反对。

接下来几天,各村开始准备。东谷的人搭起火堆台,西林妇女缝制彩布条,北岭老农带来一块刻满星轨的石板。匠坊赶制了一批木牌,上面写着不同村落的名字和习俗简介,插在广场四周。

节庆第一天,东谷牵头。天未亮,火堆燃起,众人围站一圈。莫德带着几个年轻人跳了一段猎舞,节奏简单,但有力。之后是共耕仪式,混合了南北两种历法推算出的吉时,艾琳带头下了第一锄。

第二天轮到西林。织工们展出细麻布,还现场教人编结技法。几个孩子蹲在地上,笨拙地穿线打结,引来笑声。中午时,她们端出一种用野菜和米糊做的团子,说是祭祀食粮,人人都能吃。

第三天北岭主持。老农指着夜空中的北斗,讲解如何判断节气。起初不少人站着不动,后来有几个年轻人凑近听,还拿出小本子记。

可到了第四天,问题来了。

原定由山道采药人主办,但他们迟到了半个时辰。原来西林织工提前占了场地,摆好了织机和布展台,说是怕下雨淋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