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铃的余音还在耳畔,艾琳站在账房门口,手指轻轻碰了下挂在门侧的铃铛。它没响,但她知道,刚才那一声是真的。
她转身走下台阶,脚踩在泥地上,朝着村中心走去。晒场上已经有几个人在忙碌,妇女们把染好的布从竹竿上取下来,叠好放进木箱。一个孩子抱着陶瓶小心地走着,差点绊倒,旁边的大人伸手扶住他,两人一起笑了。
艾琳没停下,也没说话,只是看着这一切往前走。她穿过晒场,走进村子主道,路边几户人家正往外搬东西——木架、石板、布帘。有人看见她,点头打招呼,声音里带着一点紧张,也有一点藏不住的兴奋。
她走到第一家门前,敲了门。门开了,张氏探出头,手里还拿着一块布。
“来了?”她说。
“看看准备得怎么样。”艾琳说。
张氏让开身子,屋里桌上摆着三匹布,颜色分别是橙黄、靛蓝和翠绿。艾琳拿起那匹靛蓝的,对着光看了看,又翻到背面。
“这匹染得不错。”她说,“但边上有点花。”
张氏皱眉:“我重新洗一遍?”
“不用。”艾琳放下布,“今天不是要洗,是要挑。展样只能用最好的。我们等了这么久,不能因为一匹布让人觉得我们马虎。”
张氏点头,立刻把那匹颜色不均的布拿出去,换了一匹新的进来。
艾琳继续往前走。每一家她都进去看一眼,不命令,也不催促,只问一句:“准备好了吗?”然后检查货物,指出问题,或者点点头就走。
到了老陶匠家,他正在修一只细颈瓶的口沿。看见艾琳,他抬起头。
“十件都做好了。”他说,“昨天晚上烧的最后一件,没裂。”
艾琳拿起瓶子看了看,釉面光滑,线条匀称。她轻轻敲了一下,声音清亮。
“这个能当样品。”她说。
老陶匠笑了下:“我想着,要是外面人真来买,得让他们记住咱们的手艺。”
艾琳说:“他们会记住的。”
她走出老陶匠家,太阳已经升得高了些。村口空地那边传来敲打声,几个青壮年在搭摊位。木架子立起来了,但摆得乱七八糟,有的挤在一起,有的离得太远。
艾琳走过去,没人注意到她。她看了一会儿,从怀里掏出炭笔,在旁边的泥地上画了起来。
一条横线,分成三段。左边写“粮”,中间写“布陶”,右边画了个箭头。
“粮食放左边,靠近仓库,方便搬运。”她指着图说,“布和陶器放中间,摆在夯土台上,让人看得清楚。右边留出通道,商队来了能直接进出。”
有人凑过来看:“这样是清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