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手工业初萌芽

艾琳坐在田埂的石头上,手里还攥着那株小麦苗。太阳偏西,风从坡地吹过来,麦苗轻轻晃动。她没松手,目光却慢慢移开,落在远处溪边。

两个妇女蹲在水边搓麻线,动作熟练。一人低头说话,另一人笑了下,继续拧绳。她们的手粗糙,指节粗大,但手指翻动很快。

艾琳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土。她走下田埂,穿过小路,朝溪边走去。

走到近前,她停下。两人抬头看她。

“你们平日织一匹粗布,要几天?”她问。

年长些的妇人想了想,“五六天。要是细一点,七八天也得干。”

“若有人愿收,值几个铜子?”

妇人苦笑,“领主家来收,顶多两个铜子。换不来一块盐饼。”

艾琳点头,没再说话。她转身离开,沿着村道往东走。村子不大,几步就到了老陶匠住的茅屋。

屋外有堆泥坯,半干状态。老陶匠正蹲在地上补一个破口的罐子,用湿泥一点点抹缝。他抬头看见艾琳,手没停。

“这罐子还能用。”他说。

“我知道。”艾琳说,“我在想,你能不能做出不漏水的水瓮?”

老人放下抹刀,擦了擦手,“我爹烧窑三十年,我家的瓮从没漏过。可没人订,做出来放着发霉。”

“如果我提供泥料和柴火,你肯带人一起做吗?”

老人迟疑了一下,“谁来做?人都忙着种地。”

“愿意学的人。”她说,“不只是你一个人干。”

老人看着她,又低头看了看手里的破罐。“你要多少?”

“先试十个。能做好就行。”

老人终于点头。

艾琳回到村中空地时,天还没黑。她找了几块木板搭成台子,把张氏昨天交来的两匹粗布铺上去。一匹颜色深,纹理紧;另一匹松散,接头处有断线。

她又让人把老陶匠修好的罐子和新做的小碗摆上来。碗底歪了些,釉色也不匀。

不多时,几个人围了过来。张氏站在边上,盯着自己的布。

“这两匹布不一样。”艾琳指着说,“左边这匹密实,右边这匹松。同样的麻,同样的人织,为什么差这么多?”

没人回答。

“不是手艺不行。”她说,“是没人告诉你们,什么样的布才算好。”

张氏低声道:“以前没人管这些,做完交上去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