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帝国之疡

武研院的值房内,灯火常常亮至深夜。李恪伏案于堆积如山的图纸、数据与各地军报之间,目光沉静,唯有偶尔划过地图上特定区域时,才会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他不再仅仅满足于火药的改进,开始系统性地梳理大唐军备的现状与潜在的威胁。

来自兵部的邸报、侯君集等将领私下传递的消息,乃至百骑司有意无意流露出的只言片语,都如同零散的拼图,在他脑中逐渐勾勒出一幅远比长安歌舞升平更为严峻的图景。

西北,慕容孝隽虽遭重创,吐谷浑王伏允却依旧首鼠两端,依靠高原险隘,时而称臣纳贡,时而纵兵劫掠,如同一个难以彻底愈合的溃疮,持续消耗着大唐的边军与粮饷。

正北,薛延陀汗国在真珠可汗夷男的统领下,趁突厥衰败之机迅速崛起,一统漠北铁勒诸部,控弦之士数十万,对富庶的河套地区虎视眈眈。其骑兵来去如风,劫掠如火,已成为北疆最大的边患。

而最让李恪感到心头沉重的,是东北方向。前隋三征而未下的高句丽,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已然恢复。其权臣渊盖苏文跋扈专权,在国内大修城防,整军经武,对大唐表面恭顺,实则阳奉阴违,不断蚕食契丹、靺鞨等大唐附属部落的领地,其野心,昭然若揭。

更令人忧心的是,高句丽占据辽东、朝鲜半岛北部险要之地,城坚池深,气候苦寒,补给漫长。若要征伐,其难度远超西北、正北的游牧之敌。前隋百万大军埋骨辽东的教训,如同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熟知历史的大唐决策者心头。

“积弊已深,非猛药不能治……”李恪放下手中一份关于高句丽在辽东增筑“千里长城”的密报,低声自语。他清楚地知道,历史上,父皇李世民将在数年后亲征高句丽,虽屡战屡胜,却最终因天寒粮尽、安市城久攻不克而功败垂成,成为其一生憾事。而高句丽问题,直至其子李治时代,才得以最终解决。

能否改变?如何改变?

李恪的目光再次落回眼前的图纸,那是武研院正在攻关的“神火飞鸦”和改进型投石机草图。仅凭现有的火药武器,对付城墙坚厚的高句丽,恐怕仍力有未逮。

他需要更强大的力量,更需要……一个能让父皇和朝野上下,下定决心、支持一场倾国之战的理由。

就在李恪于武研院深处为帝国的未来殚精竭虑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再次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一次,风暴的源头,并非来自朝堂的政敌,而是来自他寄予厚望的武研院内部。

这日午后,李恪正在与雷老头及几名机械司的骨干商讨“神火飞鸦”的稳定翼面设计,王德神色慌张地匆匆闯入,甚至来不及行礼,便急声道:

“王爷!不好了!火药司……出事了!”

李恪心中猛地一沉:“何事?慢慢说!”

“是……是颗粒化火药的烘干房!”王德声音发颤,“不知何故,突然起火爆炸!雷声比以往都大!房……房子塌了半边!里面当值的三名工匠……怕是……怕是凶多吉少!”

嗡——!

李恪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头顶,眼前微微一黑。他猛地站起身,椅子被带倒发出刺耳的响声。

“走!”他只吐出一个字,声音嘶哑,人已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

火药司所在的区域已被闻讯赶来的护卫和工匠团团围住,人人脸上都带着惊惧与悲痛。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味和淡淡的血腥气。原本坚固的烘干房此刻已是一片狼藉,砖石木料塌陷,焦黑一片,隐约可见被掩埋其下的残破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