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科技萌芽,废墟之上

世界树:十万灯火照文明

第一章:科技萌芽,废墟上的实验室

世界树主基地的地下三层,一间由硬化藤蔓和合金板搭建的实验室里,传来一阵欢呼。

“成功了!能量转化率突破30%!”一个戴着厚镜片眼镜的中年男人,激动地拍打着面前的仪器。仪器连接着一株半米高的“聚能花”,花瓣层层叠叠,中心的花蕊正释放着淡蓝色的电弧,通过导线输入储能罐——这是基地的科研团队,用林奇提供的源能植物和从废墟中找回的电子元件,研发出的第一台“植物发电机”。

男人名叫陈鸣,曾是市电力研究所的工程师,末世第三年被巡逻队从一个废弃的研究所里救出来。当时他怀里还紧紧抱着半箱实验数据,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却坚持要先看世界树的能量作物样本。

“林首领,这东西的价值,比十座丧尸巢的晶体加起来还高!”陈鸣第一次见到能稳定释放生物电的“导电藤”时,激动得浑身发抖,“如果能掌握植物能量的转化技术,我们就能重建电力系统,甚至……恢复工业!”

林奇给了他一间实验室,还有三个同样是科研背景的幸存者,以及无限量供应的能量作物样本。现在,五年过去,这个最初只有四人的小团队,已经扩展到五十人的“绿能研究院”,而这台植物发电机,就是他们交出的最重磅成果。

“30%的转化率,意味着一株成年聚能花,就能供一个十口之家的日常用电。”陈鸣指着储能罐上的仪表,对前来视察的林奇说,“如果规模化种植聚能花,再配合我们研发的‘稳压藤’(能自动调节电流),整个基地都能用上稳定的电力!”

林奇看着聚能花释放的电弧,指尖的源能轻轻拂过花瓣。他能感觉到植物在能量转化时的细微震颤,就像在呼吸一样。“多久能实现规模化?”

“三个月!”陈鸣胸有成竹,“我们已经培育出适应性更强的聚能花品种,石磊部长说可以在西侧平原开辟一千亩种植区,足够供应现有基地的用电需求。”

三个月后,世界树基地第一次亮起了电灯。

不是以前那种靠夜光藤提供的微弱绿光,而是真正的白炽灯、荧光灯,甚至还有陈鸣团队组装的电视机——屏幕上播放着用旧摄像机拍摄的基地日常,虽然画面卡顿,却让许多幸存者流下了眼泪。

“我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电灯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颤抖地抚摸着自家窗台上的灯泡,“想当年,我家小子就是电工,末世那天,他还在抢修线路呢……”

电力的恢复,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重建文明的大门。

科研团队趁热打铁,用植物能量驱动的水泵取代了人力灌溉,效率提升了十倍;改良的电动工具让建设队的工程进度加快了三倍;甚至连医疗站都用上了植物能源驱动的无影灯和简易心电图机。

“下一步,我们要研发‘源能芯片’。”陈鸣在一次汇报中,拿出一片指甲盖大小的绿色薄片,“用导电藤的纤维做基底,聚能花的提取物做导电介质,虽然运算速度赶不上末世前的芯片,但足够用于简单的自动化控制——比如让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开关。”

林奇看着那片绿色芯片,又看向窗外。世界树的范围早已超出了最初的城墙,向西扩展出一片整齐的街区,那里是新规划的“生活区”,住着近万名从各个卫星基地迁移来的幸存者。街道两旁的路灯,正是用聚能花供电的,傍晚时分,暖黄色的灯光照亮了孩子们追逐嬉闹的身影。

“需要什么支持?”林奇问。

“更多的人才。”陈鸣的眼睛亮了起来,“我们需要材料学、微电子、自动化专业的人,哪怕只是相关专业的学生也行。还有,我们需要更大的实验室,最好能有一个‘净化车间’,植物芯片的制造对环境要求很高。”

“人才的事,让楚嫣然扩大搜索范围,重点关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废墟。”林奇当即拍板,“实验室的扩建,让石磊负责,就建在研究院旁边,用最新的‘无菌藤’做隔离,确保环境达标。”

他知道,科技的火种一旦点燃,就再也不会熄灭。而这团火,将照亮世界树通往文明的道路。

第二章:市井初成,十万人口的脉搏

世界树的“绿街”,是基地最热闹的地方。

这条长约一公里的街道,两旁是用硬化藤蔓和陶土砖搭建的商铺,招牌上用植物染料写着各种店名:“老李能量面馆”“清月医药坊”“嫣然武器铺”“鸣哥电器行”……甚至还有一家“绿芽书店”,书架上摆着用纤维草纸印刷的课本和故事书。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母本树的枝叶洒下,绿街就开始喧闹起来。穿着统一工装的工人匆匆走过,手里拿着用速生麦粉做的早餐;提着菜篮的主妇们在“鲜蔬铺”前挑选刚摘下的翡翠菜和红珠番茄;孩子们背着纤维草做的书包,嬉笑着跑向街尾的学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是世界树发展的第八年,基地总人口已经突破八万,加上五个卫星基地的人口,总规模达到了九万七千余人——距离十万人口的目标,只差一步之遥。

“林首领,这是本月的人口统计。”莫晚晴拿着一卷厚厚的报表,走进位于母本树中心的指挥室。报表是用新型的“记忆纸”做的,轻轻一按就能显示最新数据,“新增人口主要来自北边的‘断壁营地’,他们那里爆发了变异流感,我们派医疗队过去救治后,大部分人都愿意迁过来。”

林奇接过报表,目光落在“产业分布”一栏:种植区从业者三万二千人,建设队一万五千人,科研及配套人员三千人,防御队八千人,服务业及其他四万余人。这个结构,已经接近一个小型城市的雏形。

“服务业的比例提升得很快。”林奇注意到,餐馆、商铺、维修铺等服务业的从业者,比去年增加了近万人。

“这是必然的。”莫晚晴解释道,“随着物资越来越丰富,大家不再只满足于温饱,开始追求更好的生活。上个月新开的‘绿影剧院’,用植物能源驱动的放映机播放老电影,票都抢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