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深入谈判

谈判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技术细节上,陈博士的追问让王哲和张涛数次面临知识盲区,感受到一种被更高维度认知审视的智力压迫感。在商业条款上,吴先生总能以无可挑剔的逻辑,将李壮和苏小蕊的诉求引导回“深空”设定的框架内,让人产生一种陷入精密蛛网般的无力感。

一度,谈判陷入僵局。关于“共同开发选择权”的界定,双方各执一词,气氛降至冰点。

王哲在压力之下,那种奇异的感知再次浮现。他不仅能感受到己方成员的焦虑和坚持,也能模糊地捕捉到对方阵营内部的微妙差异:陈博士对技术的纯粹欣赏,吴先生对框架完美的执着,以及林婉婷内心深处那份希望促成合作,但又必须维护“深空”核心利益的平衡意志。

他深吸一口气,打破了沉默,不再纠缠于具体条款的攻防,而是跳脱出来,看向林婉婷:“婉婷姐,‘深空’寻求的是通往未来的‘船票’,而‘瞬忆’希望借力驶向更广阔的海洋。我们是否可以把‘共同开发’理解为一种‘优先邀约与利益共享’机制?当‘瞬忆’基于现有技术产生重大衍生方向时,‘深空’拥有优先知晓和参与投资的权利,具体合作方式与利益分配,届时基于具体项目再议。这既保障了你们的优先权,也保留了我们的灵活性与主导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番话,如同在僵持的棋局中,另开了一片新天地。林婉婷眼中闪过一丝激赏。吴先生沉吟片刻,缓缓点头:“这个思路……有建设性。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细化。”

在讨论最激烈的条款时,王哲集中精神,他的超感能力让他仿佛“看”到那些文字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化作了无数条闪烁着不同光泽的能量流。有些条款流淌着稳定、温和的蓝色,代表着共赢与保障;有些则隐现着闪烁不定的橙色,代表着模糊地带与潜在风险;极少数条款,则缠绕着几乎不可察觉的灰色丝线,仿佛通向未知的约束。这种直观的“风险可视化”,虽不能替代法律条文的严谨,却让他在复杂的谈判中,能更本能地趋避那些隐藏着最大不确定性的陷阱。

整个谈判过程,如同一次为“瞬忆”这柄初露锋芒的宝剑,寻找和打造合适的“剑鞘”与“剑匣”。“深空”提供的资源和平台是华丽的“剑匣”,能提升其价值与影响力;而合作框架协议,则是那必须合身且坚固的“剑鞘”,既要保护剑刃(技术核心)不伤及自身,也要能在需要时让宝剑顺畅出鞘(自由发展)。谈判的焦点,就在于这“剑鞘”的松紧、材质与开启机制。

· 团队成长视角: 这是一次高强度、沉浸式的商业与技术实战训练,迫使团队成员迅速弥补认知短板,学习与顶级专业人士对话的规则与技巧。

· 战略定位视角: 谈判的过程,也是不断厘清自身核心诉求与底线的过程,帮助“瞬忆”更清晰地定义自己在未来科技生态中的 desired position(期望定位)。

· 文化融合视角: “瞬忆”的草根活力与“深空”的体系化严谨在碰撞,试探着未来可能的文化融合难度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