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内部演示

简易流水线架构的成功验证,为团队注入了强心剂,但王哲清楚,技术原型的稳定运行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将冰冷的代码和复杂的概念,转化为具有说服力的商业故事。他决定在面向外部潜在投资者之前,先举行一场严格的内部演示会,将其视为产品正式亮相前的“熔炉”和“试金石”。这场演示,关乎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团队的呈现能力与项目整体形象的锻造。

王哲刻意将内部演示安排在一个周末的上午,地点选在了一间借来的、稍显正式的小型会议室,而非他们熟悉的自习室。他要求所有人必须着整洁便装出席,并将演示用的PPT投影在幕布上,模拟真实路演场景。他甚至找来一位相识的、对企业运营略有了解的研究生学长担任“模拟评委”,以增加外部视角的压力。这种刻意的仪式感,瞬间将氛围从日常的技术攻关模式,切换到了更具商业气息的评审模式,令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不同于代码调试的紧张。

李壮对此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他特意换上了一件崭新的POLO衫,反复练习着自己的开场白和讲述“市场痛点”的部分,试图将那份草根调研获得的直观感受,以最富感染力的方式表达出来。然而,他的练习时常因过度追求气势而显得有些夸张,手势幅度过大,语速也因紧张而失控。

苏小蕊则一如既往地严谨。她将演示文稿反复修改了十几遍,确保每一页的逻辑链条完整,数据标注清晰,措辞精准无误。她负责的技术架构部分,充满了术语和框图,虽然严谨,但听起来像是一篇压缩版的学术报告,缺乏对非技术背景听众的友好度。她更担心的是被问到无法用数据验证的假设性问题。

张涛是压力最大的一个。他不仅要确保演示时后台原型系统万无一失,还要亲自讲解最核心的算法部分。对着镜子练习时,他常常卡壳,技术细节在脑中盘旋,却难以组织成流畅易懂的语言。他的眼神习惯性躲避虚拟的“观众”,专注于屏幕上的代码片段,仿佛那是唯一的安全区。

王哲作为总协调和收尾者,不仅要串联整个流程,更需时刻观察团队状态。他注意到李壮的浮夸、苏小蕊的艰涩、张涛的生硬,这些问题单看或许不大,但叠加起来会严重影响演示效果。他需要找到一个方法,既能保留每个人的特色,又能将其融入一个和谐统一的叙事中。

第一次完整排练状况百出。李壮激情洋溢地讲完市场部分后,苏小蕊上台,语气平淡地开始分析数据模型,节奏骤然变缓,气氛冷了下来。轮到张涛时,他语速飞快地陷入技术细节,听得那位模拟评委学长直皱眉头。

排练中断,讨论变得激烈。

李壮首先抱怨:“小蕊,你这部分太干了,听得人想睡觉!得加点激情啊!”

苏小蕊立刻反驳:“演示的核心是传递准确信息,不是表演。夸大其词会损害可信度。”

张涛小声说:“我觉得……我讲清楚技术原理就好。”

王哲没有急于评判,而是引导大家换位思考:“我们假设台下坐着的人,一半是技术背景,一半是商业背景。壮哥的激情能吸引注意力,但需要更扎实的案例支撑;小蕊的严谨是基石,但需要把结论用更直观的方式呈现,比如用图表代替大段数字;涛哥的技术是核心优势,但需要打个比方,让外行也能听懂精髓,比如把我们的流水线比作高效的快递分拣中心。”

他让每个人思考:自己的部分如何既能体现专业,又能服务于整个故事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