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四年的腊月,年关将近,西山镇处处开始张灯结彩,准备迎接新政体下的第一个新年。然而,一桩突如其来的案件,却给这喜庆的氛围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涉案人是西山工贸司下属,河口集货场的主事,名叫李大有。他是最早一批跟随林枫从王家庄出来的老人,大字不识几个,但为人勤恳,管理货场井井有条,在疏通河口集商路、保障物资转运上立下过汗马功劳,是众人眼中不折不扣的“元从功臣”。
内卫部队接到举报,称李大有利用职权,在货场仓储费用和运输调度上做手脚,将其家乡亲属开设的一家“快运商行”的货物长期置于优先且低价的位置,并虚报损耗,侵吞公款,数额累计已达上千两白银。
当沈墨拿着初步查实的证据,面色沉重地向林枫汇报时,书房内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伯爷,证据……基本确凿。李大有……他承认了大部分事实,只是……”沈墨欲言又止。
“只是什么?”
“他只是痛哭流涕,说是一时糊涂,家中老母病重,族亲逼迫,才出此下策。而且,王铁柱、赵胜将军留守副将等不少老兄弟,都来为他求情,说他劳苦功高,念在初犯,恳请伯爷……从轻发落。”沈墨的声音越来越低。
林枫沉默着,走到窗边。窗外,几个孩童正在雪地里追逐嬉戏,清脆的笑声隐约传来。他脑海中浮现出几年前,在王铁柱那破败的铁匠铺里,李大有捧着那碗救命的稀粥,眼中充满感激和求生欲的样子。那时的他们,一无所有,只有彼此。
“伯爷,”陈文渊不知何时也走了进来,语气带着不忍,“李大有确实有错,罪无可恕。但……如今正值用人之际,严惩功臣,恐寒了老兄弟们的心啊。是否……可否勒令其退赃,革职查办,以观后效?”
一时间,人情与法理,旧谊与新规,形成了尖锐的对立。所有人都看着林枫,等待着他的决断。这个决断,将定义西山这个新生政权的底色。
林枫转过身,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眼底深处一丝难以察觉的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