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教授虽然显得冷静一些,但眼睛也闪着光,他引着刘川走向试验场深处:“司令员,请这边看。按照您之前提出的要求和穆勒先生提供的部分技术资料,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条件,我们把它暂命名为‘四四式重型坦克’。”
随着覆盖的帆布被拉开,一辆线条硬朗、体型远比之前缴获的日军坦克庞大得多的坦克呈现在刘川面前。它的炮管粗壮,装甲厚实,履带宽大,静静地停在那里,就散发出一股强大的压迫感。
刘川围着这辆坦克慢慢走了一圈,手指轻轻敲击着那明显加厚了的正面装甲,发出沉闷的声响。“好,光看这身板,就比小鬼子的豆战车强太多了,数据怎么样?”他问道。
陈教授如数家珍地汇报:“全重约四十六吨,正面装甲最厚处达到一百二十毫米,目前我们已知的国民党反坦克炮很难在正常交战距离击穿。主炮是我们仿制并改进的苏制ZIS-3型76.2毫米加农炮,身管加长,初速更高,穿甲能力比原型有显着提升。发动机采用的是改进型V-2柴油机,马力足够,就是油耗和可靠性还需要更多测试。”
“火力、防护、机动性,初步看来都达到了设计预期。”刘川满意地点点头,“试过炮了吗?跑起来怎么样?”
“试过了,司令员,”李师傅抢着回答,脸上满是红光,“前几天刚进行了实弹射击和越野测试。这炮打得又准又狠,一千米外打国民党那薄皮坦克跟玩似的,跑起来也稳当,就是这油耗确实大了点,对路况要求也高。”
“油耗和路况问题,是在预料之中的。”刘川并不意外:“重型坦克本就不是用来到处穿插的,它是砸开敌人坚固防线的铁锤。关键是要形成战斗力。产能呢?什么时候能小批量装备部队?”
“刘川作为前世主要研究抗美援朝战役的国防大学生,对国内战场情况可能不是那么十分的熟悉,但是对于抗美援朝中五大战役那是倒背如流,今后产量提高对于对付老美绝对有了底气。”
陈教授回答道:“目前生产线还在调试,很多精密部件需要手工加工,产能还很低。如果材料和技术工人能跟上,估计三个月后能形成月产五到八辆的能力。要想大规模量产,还需要时间和技术积累。”
“五到八辆……初期也够组建一个重型坦克连了。”刘川沉吟道:“这是个开始,非常重要。陈教授,李师傅,还有所有参与研制的同志们,你们立了大功,我要为你们请功,”他顿了顿,继续问,“除了这重型坦克,我记得电报里还提到了新型火炮?”
“对,对,”李师傅连忙引着刘川走向另一边,“司令员您看,这是咱们根据德国的技术,结合我们自己的材料和工艺,弄出来的75毫米反坦克炮,重量比原版轻,穿甲能力一点也不差,适合伴随步兵机动。那边是试制成功的122毫米榴弹炮,用的是穆勒先生提供的部分图纸和我们自己消化吸收的技术,射程和威力都比鬼子同口径的强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