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钦点之才+崇祯问策

崇祯抬眸朝丹墀下看去,金圣叹在靠近殿门处,会试名次应该不太高。

而且,崇祯还看了魏藻德,连宋应星也赫然在列,魏藻德的座次在最前排。

还是在最中间的位置,看样子他会试名次不错,至少内阁与礼部都认可。

但崇祯可不是一般人,早就知晓魏藻德的德行,那此次就不可能给他前三甲。

短短两年时间,能捞几十万两银子,这种人的本性,生来便是极度贪婪的。

魏藻德的文采吧并非很高,只是熟读八股文,且应试技巧极高。

如何答卷心得很好,能赢得内阁与礼部提名,证明其拥有较高的辩才。

但是,如今的崇祯最讨厌的,就是满嘴夸夸其谈之人,实际工作能力却极差。

在如今崇祯的心里,魏藻德这次最多,只会给他安排个同进士,连进士及第都不想给他。

而且,崇祯给他想了个好去处,文史馆的管理员,至于文史馆在哪里?

不好意思,暂时还没有这地,这是打算新增的部门,且是新增部门的后勤处。

魏藻德这种人,绝不能将他放在重要岗位,否则他总能找到升迁的办法。

哪怕是一个知县都不行,否则鬼知道他会,如何盘剥那些贫苦百姓。

至于金圣叹,也许是崇祯的到来,从而改变了金圣叹,那狂放不羁的怪异性格。

本来,金圣叹就是个秀才,连举人都屡试不中,如今不仅中了会试,还参加了殿试。

此人的在文学上的成就,可以说是里程碑的人物,但他传统文学造诣较低。

并非他不聪明,反而正是太聪明了,他不屑于传统八股文,和应试作答等。

他对文学的批判,全都是用的白话文,就是普通人一看,就能读懂的语式。

如今的崇祯,其实并不是太喜欢,平日里文绉绉的讲话,只是大臣们皆如此。

你一个皇帝,讲出来的话比臣下还直白,这会让下面的朝臣,以为皇帝不尊儒家。

这个时代,你要敢公然反对儒家,那简直就是捅了马蜂窝,而且还是捅了不跑那种。

金圣叹这种人的答卷,内阁与礼部肯定会不满,就算他有所改变。

始终还是会带上些,自己往日的风格,这在八股取仕下是大忌!

崇祯却很了解这种人,他善于了解新事物,也不知跟他讲的烧开水,他想得如何了?

考生作完策论后,皇帝是会随机挑几人,询问一些策论的延伸性问题。

大多时候,都是挑最前方几人,这些人能在会试排前几名。

殿试时座位安排,就会在离皇帝最近处,也就是丹墀下方正中间。

魏藻德正是凭借辩才,才被钦点为状元的。只不过,这一次他很不幸。

崇祯甚至都不打算问他,内阁在取阅卷时,也会充分考虑到皇帝的意见。

比如殿试结束后,他问过哪些人问题,贡生们对答是否合理,皇帝是否满意等。

若是你对答不行,你的策论就算写出花,内阁阅卷时也会,将考生名次往后排。

众考生陆续答完策论,开始一个个的轮流交卷,交完卷后可随意去解决三急。

但这个随意也有一定限制,需有太监陪同不能乱跑,毕竟这是皇宫里面。

到午时末(13点),所有考生都交完卷了,崇祯在王承恩耳边嘀咕了几句。

王承恩频频点头,走到收到试卷的地方,着礼部官员翻出五份卷子,拿起送给了崇祯。

崇祯接过后道:“王承恩,百官陪考颇为劳累,命尚膳监多送些点心来,各位大臣同吃。”

崇祯早就饿到不行啦,若非顾忌礼仪早就传膳了,下面礼部官员各科给事中盯着。

现在考完策论了,拉着大臣们一起吃点,这下礼部那群呆子,总不可能找事了吧!

林欲楫其实也饿了,见陛下传膳还是人人有份,这会也不好太驳陛下面子了。

也就老神在在不出声,崇祯还特意看了他一眼,内心想到算你给朕面子。

本来,这种百官同吃的话,是由光?寺来做大锅饭,但崇祯考虑到实在不咋样。

特意下旨,让给皇帝做饭的尚膳监,多做些点心送来,与众臣同吃就当赏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