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年初大案+朝廷公审

并无党争之嫌,在崇祯刻意压制下,未启用东林党的官员,党争之事也无从谈起。

像赋闲在家的周延儒,东林党的官员,多次弹劾杨嗣昌,以及请周延儒其出任首辅。

现今的崇祯可太了解东林党了,对这种攻讦(jié)的折子,直接丢了都不带回复的。

频繁上折子的人,还被训斥降职留用,东林党这几年老实得不行。

不老实也没办法,朝中部级、侍郎级官吏,没几个是东林党,话语权实在太低了。

崇祯问道:“以往,像这种贪腐之案,其家属都是如何处理的?”

不是崇祯想问,他是真不知晓处理流程,冯英是刑部尚书,他肯定清楚该如何处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冯英虽然内心惊疑,陛下不是很痛恨贪腐吗?今日为何看来并不太生气。

崇祯咳嗽一声,冯英才道:“陛下,以往都是贬为庶民,家中有功名者削其功名。”

“若赃款被挥霍无法补齐,直系家属会被徒刑,或短暂的充入劳役。”

崇祯听后频频点头,这种处理方式很规正,但总感觉少了份威慑力。

崇祯敲击着御案,指头有桀纣的落在楠木御案,那被摩擦到反光的桌面。

清脆的声音回荡在冯英心头,冯英心想看样子,皇上这是打算严惩犯官家属了。

冯英正听得愣神间,突然!崇祯敲击御案的手,毫无征兆的停了下来。

崇祯想到了一个办法,既不用诛连甚广,也能起到有效的威慑。

想到接下来的精彩,崇祯不自觉的笑了起来,笑罢崇祯道:“冯爱卿,你且坐那先等会。”

“待朕先写份处置文书,爱卿再拿去按朕所写文书,按步骤处置即可。”

半晌方才写完,将之递给王承恩,让其拿过去给冯英看。

冯英站起身躬身接过,展开后细细的看了起来,还未看完就惊的目瞪口呆!

处置贪腐还能这么玩?这亲属不是全废了吗?这么看来,成为庶民还是最轻的惩处!

三日后,京师惠民局派了很多小孩,上街兜售一个叫‘报纸’的东西,售价仅一文钱。

大明的百姓们何尝见过,如此便宜的纸张,这么大一张纸印这么多字,还只卖一文钱!

于是,纷纷掏出一文钱购买,有个在城外干完农活,扛着锄头回城的老农。

听到有孩童叫卖,什么报纸一文钱,看着那半大孩子的手上,拿着一摞两尺见方的纸。

上面还印满了字,当即掏出一文钱,买下一张报纸展开看了起来。

大明普通百姓,识字率大概在四成,识字率指认识百十个字,并非能通读一篇文章。

老农边走边看报纸,大部分字他都不认识,皇帝、承天门、早朝他认识。

跟在一旁的农夫笑道:“三喜,你掏钱就买,识字吗?”

那个叫三喜的农夫鄙夷道:“一文钱,买这么大张纸都买不来,我请王秀才去读不行吗?”

朝廷其实是有邸报的,但那是朝廷对官府的,为了区分开才定了报纸的名字。

本来,民间是有很多报房的,主要是抄写朝廷发的邸报,用于在民间流转。

但那些都是官方信息,很少有针对百姓的,一般是时政要闻等。

这次朝廷说是公审,京师百姓皆可围观,只要遵守法度即可。

报纸上所写的内容是,三日后早朝在承天门举行,京师六品以上官吏皆要到场。

早朝选在皇宫外门,这是有史以来首次这么干,还允许百姓围观更是亘古未有。

三日后的卯时初刻,崇祯郑重的穿上了冕服,踱步登上承天门城楼。

此刻天还很黑,广场之上却站满了人,有排队的各级官员,还有京师百姓。

随着午门钟鼓楼内,传来三通鼓响。一队百余人的大汉将军卫队,缓步跑出承天门。

三千营的的千余人,将百姓与百官隔绝开,这样的场面可谓相当宏大。

崇祯端坐于龙椅上,随着午门钟声传来,太监净鞭后高呼:“肃静,众人朝拜,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