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民心可用

听着声声淳朴的回笑,崇祯心里五味杂陈,华夏百姓意志历来都是坚韧不拔。

崇祯喝了口粥道:“哎!还别说这粥味道还行,你们觉着好吃吗?”

“旁边还有汤圆可以领呢?每人都能打几颗的,这是朝廷送给你们过节吃的。”

有些百姓边吃边哭道:“陛下,您对咱们可太好啦!总算能活命啦,叩谢陛下天恩!”

崇祯放下粥碗道:“你们逃难来京师,朕不能怪你们,这是朝廷赈灾不力。”

“回原籍还有地种吗?京师这里能找到活计吗?你们来京师多久啦?”

在流民们三三两两中,崇祯还是听明白了他们所说,大意是家里的地早没了。

旱灾爆发导致颗粒无收,为了活命只能找地主,借高利贷又实在还不起。

最后,只能被迫把土地都给抵了,逃难来京师只为求一线生机。

地方官称府库早就没粮了,这下好地没了钱也没了,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成为流民。

这也是靠天吃饭的悲哀,百姓没有丝毫抗击风险的能力,只要遭遇天灾流民又起来了。

崇祯声带哽咽道:“朕这几日正在筹备工坊,到时候你们过来做工,管吃管住还发钱。”

对于这些衣衫褴褛的百姓,崇祯是真的不忍心看着,皲裂的嘴唇蜡黄的面色。

虽然有救济,还不至于饿到骨瘦如柴,但也实在好不到哪里去。

每人手上都拿着破陶碗,好些人连陶碗都没有一个,只能借用别人的碗喝口粥。

筹备工坊之事,崇祯在来这的路上就想好了,搞个水泥厂先把外城路给铺了。

哪怕用人工来粉碎,也先将这些流民给招集起来,至少不能让他们饿死在冬季了。

要知道,京师结冰的低温天起码要到三月,他们棉衣都没有一件不冻死才怪了。

这些人的衣服里,能塞柳絮、芦花、香蒲的都是壮年,老弱只能塞些枯黄的杂草。

有个军户逃籍出来的,看到皇帝如此好说话,跪倒在地道:“陛下,草民有话要说。”

崇祯抬手道:“起来说吧!今日你们有何想说的,都可以对朕详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