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今后属于大明的领土,也包括毛乌素与库布齐两大沙漠。”
众臣虽然不太清楚,那块地方草场有多大,但听到沙漠还是面露嫌弃。
程国祥好像明白了什么,小心翼翼询问道:“陛下,拿下那块地盘有何好处?”
崇祯轻笑道:“黄河常年决堤是为何?工部尚书出来讲讲。”
刘遵宪出班道:“陛下,今年黄河的河南开封段,险些出现溃堤险情。”
“好在,陛下曾下旨召集流民,对黄河连续三年的清淤,不然真有可能会再次溃堤!”
崇祯微微一笑道:“那刘爱卿的意思是,淤积的泥沙才是罪魁祸首,是这个意思吗?”
刘遵宪躬身拱手道:“陛下,据臣亲临实地勘察,确实如此。”
崇祯示意其回班,接着道:“黄河里的泥沙,并非来自中下游,而是中上游区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其中,携带最多泥沙的,正是库布齐沙漠,咱们在下游不管怎么清淤都不够。”
“由于泥沙淤积,黄河频繁改道致使水患频发,想要彻底治理就必须治理沙漠。”
程国祥眉头皱成了川字,再次出班道:“陛下,这要投入多少银子?是否值当?”
崇祯指着程国祥挤兑道:“程爱卿,银子进了太仓库,是真的难得拿出来呀!”
“朕,并未说短期就治理好,至少,要先将黄河南岸的沙,困在原地不让其流入黄河。”
“采取分批治理长期投入,造林固沙方能成功,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
“只有这样方才能,彻底将黄河治理好,这是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长期工程。”
崇祯的话,程国祥还是很信奉的,陛下说的好像有点道理。
刘遵宪拱手询问道:“陛下,沙漠是上天造就的,人力该如何治理它呢?”
这个时期的人就是这样,什么事都能扯点迷信进来,两千年前河套平源就没有沙漠。
先秦时期《水经注》记载,库布齐有零星‘沙阜’,余者皆为天然草场。
作为后世有为青年,崇祯只相信一句话:人定胜天!
对于工部尚书的疑问,崇祯解释道:“治沙分三步,黄河引水、分段治理、合拢向心。”
“至于具体的实施办法,朕写了份简报,稍后会安排人送给你。”
程国祥虽然无条件相信陛下所讲,但要动太仓的银子,还是让他肉疼不已。
程国祥轻声询问道:“陛下,这个……这个治沙大概,要投入多少银钱?”
崇祯之前看过一次新闻,兔子治理毛乌素沙漠,总共投入约三百二十亿元。
相当于三千余万两白银,但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好处,人工不要钱管饭就行。
百余万的流民,崇祯才安置好了三十余万,六十多万还在黄河中下游植树、挖水库等。
把人调过去还是管饭,条件艰苦再补点工钱,实际算下来也远低于三千万。
崇祯换算了好一会才道:“据朕估算,整个工期可能需要二十年,投入大概两千万两。”
程国祥意外道:“陛下的意思是,每年只需要投入,一百万两就够了吗?”
崇祯摇头笑道:“也许,可能还会更少一点。因为,宋爱卿把土豆育好种了。”
程国祥惊喜道:“陛下,土豆一直是宋侍郎在管理,臣也没有时间去城外皇庄参观。”
“土豆,真的每亩产能到十石吗?一年多的时间培育了多少石了?”
崇祯轻笑道:“在宋爱卿精心照料下,最高的亩产有二十石。反正,种豆肯定够用了。”
“诶!程爱卿先别高兴太早,普通百姓粗放种植的情况下,亩产应该会在十石以下。”
程国祥听到亩产二十石,正在幻想着粮食满仓的美景,哪知崇祯下句话又将其惊醒。
仔细听完后,程国祥瞪大了眼珠道:“陛下的意思是,无需精细管理也能亩产七八石?”
崇祯缓缓点头道:“七八石不敢说,五石是绝对有可能的,田间还只要稍作打理。”
就这个数值,也足够惊掉众人下巴,他们从未听说过,哪种农作物亩产五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