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章保野不保真!)
当曹变蛟带着部队,赶到东南方向黄河边时,先撤退的千余人早已搭好浮桥。
这几年持续的干旱,黄河水位降到了极值,说是浮桥还不如说,只是在河中丢几块木头。
甚至,多地黄河段都已干涸断流,人可涉水而过,极端天气的影响从来不是单向的。
鄂尔多斯部同意鞑子联手进攻,也是出现了大范围的牲畜饿死,导致部落食物严重不足。
水源枯竭致使牧草大面积枯萎,加上崇祯最近两年,加强了对粮食走私的打击。
塞外诸部的粮食,主要源自于八大晋商的走私,崇祯铲除他们后塞外日子更不好过了。
这不,鞑子只是稍一撮窜,鄂尔多斯部便举全族之力,大举进攻明朝边境。
无非是想劫掠些粮食,鄂尔多斯部大汗额璘臣,万万没想到明廷敢派人来攻打他们。
明朝除了远离黄河沿岸之处,干旱相对来说影响并未太大,这得益于持续两年的投入。
挖了大大小小近万水库,流民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同时也抑制了干旱洪涝的肆虐。
如今大部份流民都被,安置到缴获的庄田里,三王加寺庙共清查出,近十二万顷的土地。
以往这些土地,这些土地大部分都是权贵阶层,强行征用卫所兵进行耕种。
免费的劳动力还不用给粮食,卫所兵全都敢怒不敢言,整个产业就是一条利益链。
想告状都没衙门受理,朝廷两大动作不仅整治了各地藩王,同时也打击了既得利益者。
今年的极端干旱,只影响了河间府、保定府等,加上河南、湖广、南直隶等地的漕粮。
完全能应付得过来,甚至还能有些许结余,毕竟受灾面积实际仅几个府。
这要放在崇祯十一年,受灾面积都按几个行省来算,受灾人口几近大几百万级别。
这剩余的粮食,并不打算存储下来,崇祯打算在粮食上做点文章。
崇祯这一决定,曾被内阁严厉抗议过,内阁四人表示这会让朝廷,面临大灾时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