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负债的清查与修复,让“智伞”内部如同进行了一场深入肌理的理疗,虽然过程不乏阵痛,但整个组织的健康度却在稳步提升。然而,就在陈默和管理层认为可以稍稍喘息,将更多精力投向外部市场拓展时,一场来自外部的风暴,毫无征兆地袭击了这块刚刚夯实的基石。
风波起于一篇发表在某个颇具影响力的科技自媒体上的文章,标题极具煽动性:《是“信任科技”还是“监控利器”?起底智伞科技的商业逻辑与数据隐忧》。
文章的作者显然做了不少功课,他巧妙地截取了“智伞”在不同场合的宣传资料,断章取义,将其在社区服务中积累的居民行为数据、在供应链金融中掌握的企业经营数据、以及在“微光成长计划”中帮扶小微个体的敏感信息,描绘成一个无所不包的“数据黑洞”。文章质疑“智伞”所谓的“信任科技”本质上是为自己构建数据壁垒,其最终目的并非赋能,而是控制。更致命的是,文章暗示“智伞”可能将这些涉及个人和企业的敏感数据,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甚至存在泄露给第三方或政府监管部门的潜在风险。
这篇文章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最先感受到压力的是林薇带领的市场与商务团队。原本已经进入深度洽谈阶段的几家区域性银行,几乎不约而同地发来了质询函,要求“智伞”就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政策做出正式、详细的澄清说明。一个几乎已经确定要签约的社区数字化项目被对方政府紧急叫停,要求重新进行安全评估。
客服热线瞬间被打爆,大量现有客户,尤其是社区业务的个人用户和小微企业主,纷纷来电询问他们的数据是否安全,语气中充满了焦虑和不满。红光社区的几位老人甚至情绪激动地找到社区服务点,要求注销账号,删除所有数据。
“默哥,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要严重。”林薇的声音透过电话传来,带着一丝疲惫和急切,“这篇文章击中了我们商业模式最核心,也最敏感的部分——信任。现在,我们的信任基石正在被动摇。”
陈默放下电话,走到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窗外城市灯火璀璨,但他的心却沉了下去。他深知,在数据时代,公众对于隐私的担忧如同干燥的柴堆,任何一点火星都可能引发燎原大火。这篇文章,就是那颗恶意的火星。
“通知所有核心管理层,半小时后紧急会议。”陈默对助理吩咐道,声音冷静,但眼神锐利。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天空。
“这是有预谋的攻击。”方哲首先开口,他调出了文章的传播路径分析,“几个主要的科技论坛和社交媒体平台几乎同时被推送,背后有明显的推手痕迹。我怀疑是我们的竞争对手,特别是星海科技那边搞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