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格局破壁——当视野决定疆域

“资源杠杆”战略的成功实践,如同为“智伞”这台全球化的精密仪器安装了高效的传动系统,使其能够将分散在各处的资源能量聚合起来,驱动少数关键项目实现爆发式增长。财报上的数字变得愈发亮眼,投资者关系一片向好。然而,就在陈默和管理层为找到提升全球运营效能的密钥而稍感宽慰时,一次与完全圈外人的偶然对话,却像一道刺目的闪电,劈开了他们引以为傲的战略天花板,暴露出一个关乎未来生存空间的根本性局限。

那是在一个非商业性质的慈善晚宴上,陈默与一位深耕传统制造业数十年的实业家毗邻而坐。闲聊间,陈默习惯性地介绍了“智伞”如何用信任科技帮助高端农产品和消费品提升价值。那位满头银发的实业家听完,微微颔首,却话锋一转:“陈总,你们做的很好,很精致。但恕我直言,你们好像一直在一个很‘轻’、很‘好看’的圈子里打转。我们这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真正筋骨——那些庞大的、复杂的、有些‘丑陋’却至关重要的基础工业、能源网络、大宗商品流通——它们的信任和效率难题,比一瓶好酒、一包好茶叶要复杂和深刻得多。那里,或许才是你们这种技术真正该去征服的星辰大海。”

这番话,像一根细针,轻轻刺破了“智伞”战略外层那看似坚固的泡泡。陈默回到公司,立刻让研究部门调取了公司过去三年所有项目的行业分布数据。结果令人心惊:超过百分之八十的资源和收入,确实集中在消费品溯源、跨境贸易单据、供应链金融这些“轻”模式领域。而在重工业、能源、大宗商品等代表国民经济基石的“重”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并非没有尝试过。林薇回忆起早期曾接触过一家大型钢铁企业,对方对供应链协同很感兴趣,但一谈到要对接其错综复杂的MES(制造执行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和数以万计的传感器数据流,以及涉及生产安全、工艺秘方的核心数据时,合作便戛然而止。那里的壁垒,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行业Know-How(专有知识)、对安全性的极致要求以及根深蒂固的保守文化。

“我们被自己的‘成功路径’禁锢了。”陈默在核心战略务虚会上,首次流露出一种深刻的危机感,“我们在自己熟悉的、相对‘安全’的领域做到了极致,这让我们感到舒适。但商业世界的竞争是残酷的,舒适区往往也是停滞区,甚至是未来的淘汰区。如果我们的技术和模式,无法切入社会经济运行最核心、最厚重的环节,那么我们的价值天花板将清晰可见,并且并不高远。”

他走到会议室那块巨大的白板前,画了两个重叠的圆圈。一个较小,标注着“现有舒适区”(消费、贸易、轻服务);另一个巨大无比,标注着“产业深水区”(重工业、能源、大宗、基建)。

“我们的战略,需要一次‘格局破壁’。”陈默用笔重重地敲击着那个巨大的圆圈,“我们必须勇敢地跳出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将我们的视野和野心,投向这片更广阔、更艰难,但也更能定义未来的‘产业深水区’。那里的游戏规则、所需的能力模型,将与我们过去熟悉的一切截然不同。”

一场旨在 “突破战略格局,进军产业深水区” 的远征计划,在“智伞”内部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这不再是一次简单的市场拓展,而是一次对自身能力边界和商业灵魂的深度拷问与重塑。

首先,是启动“产业深水区”侦察行动,直面复杂性。 陈默亲自挂帅,组建了由他直接领导的“战略破壁小组”,成员包括最顶尖的技术架构师、具有产业背景的资深顾问,以及不畏艰难的产品先锋。

小组的任务不是寻找现成的项目,而是进行为期数月的、地毯式的“产业研究”。他们深入走访大型炼钢厂、化工厂、电网调度中心、港口枢纽、大宗商品交易所。他们不再带着预设的“溯源”或“协同”方案,而是像小学生一样,虚心求教,力图理解这些产业巨兽真正的运行逻辑、核心痛点与信任困境。

他们发现,这里的“信任”需求与消费品领域截然不同:

· 在钢铁行业,信任关乎一批特种钢材的化学成分、机械性能数据的不可篡改,关乎其能否被安全地用于建造桥梁或核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