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星网织就时

密统帝国 陛尊居士 3486 字 21天前

1. 金属穹顶下的意外转折

金属穹顶下的蓝顿星球议事厅,穹顶内侧镶嵌的亿万个微型光学元件正随着外界星象变化调整亮度,将整个空间映照成一片流动的星海。全息投影装置悬浮在议事厅中央,参会者的身影被放大数倍后投射在半空,来自不同星球的代表们或坐或站,衣料上绣着的星球图腾在光影中若隐若现 —— 有的是螺旋状的星云纹路,有的是三足鼎形的科技符号,还有的缀着细碎的荧光,模拟着母星特有的双星轨迹。悬浮的星际地图上,代表各星球势力范围的光点如同发光的尘埃,随着讨论的节奏忽明忽暗,每当有人发言,对应星球的光点便会发出脉冲式的闪烁,像是在宇宙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米凡坐在靠近地图左侧的位置,指尖轻触座椅扶手,冰凉的合金触感透过薄薄的防护手套传来,手套表面的压力传感器随之在他手腕的终端上显示出一串细微的数值。他本以为这场以 “人类革命与发展” 为名的会议,会如出发前在实验室里推演的那般,聚焦于星际资源分配算法的优化、跨星球能源传输技术的共享,以及新型生态循环系统在贫瘠星球的落地方案 —— 这些议题早已在各星球代表的预备会议中交换过初步意见,他甚至已经准备好了三套不同的资源分配模型,就等着在正式会议上根据讨论情况调出演示。

却没料到会议进行到第三个小时,来自沃克星的代表突然起身,全息投影将他布满机械义肢的手掌放大,掌心镶嵌的能量晶体闪烁着刺眼的红光:“我们不能再沉浸于技术共享的幻想了!上个月,我的星球边境观测站第三次捕捉到不明文明的探测器信号,它们的飞行轨迹明显是在测绘我们的资源星球!” 话音刚落,星际地图上沃克星边境区域突然弹出一段模糊的影像,画面中一道银灰色的流光飞速掠过,留下的能量轨迹与已知的任何星际文明都不匹配。紧接着,来自卡伦星球的代表也调出了一组数据,全息屏幕上跳动的红色警告框显示,他们星球的两颗采矿卫星在过去一个月内,遭遇了三次不明原因的能量干扰,采矿效率下降了近百分之三十。

“建立大宇宙军!” 当沃克星代表再次高举机械义肢,喊出这句话时,议事厅内先是一片寂静,随后便爆发了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米凡看着全息投票界面上的光点一个个从 “犹豫” 的黄色变成 “赞成” 的红色,当最后一票赞成票落下时,投影地图边缘突然亮起一道银蓝色光带,光带沿着各星球的边境线延伸,最终在宇宙地图的中心交汇,形成一个巨大的防护网,如同为人类文明的疆域披上了一层铠甲。这突如其来的变革让米凡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他指尖在终端上轻轻一点,调出刚才记录的投票数据,数据曲线与他半年前模拟的 “危机驱动型合作” 曲线几乎完全重合。

2. 星核般的终极理论

对米凡而言,终极统一理论就如同握在掌心的星核,只要顺着公式推导的脉络,沿着数据呈现的线索,没有解不开的困局,没有跨不过的障碍。他从小就对宇宙的规律有着近乎本能的敏感,七岁那年,当其他孩子还在为星空的美丽发出惊叹时,他已经能用父亲教给他的基础几何知识,在纸上画出行星轨道的近似曲线;十五岁,他在学校的实验室里,用废旧的光学元件组装出简易的星轨预测装置,成功提前三天预测出了一次罕见的双星交汇现象。

后来,他进入星际科学院,师从着名的物理学家莱恩教授,在教授的指导下,他开始尝试将相对论、量子力学与跨维度理论整合,试图找到一套能够解释宇宙中所有物理现象的终极理论。无数个夜晚,他在实验室里对着全息屏幕上跳动的公式与数据,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外界的喧嚣。有时,他会盯着屏幕上复杂的符号发呆,那些符号在他眼中仿佛变成了宇宙中的星辰,沿着既定的轨道运行,相互作用,产生出奇妙的联系;有时,他会因为一个数据偏差而焦躁不安,反复检查实验装置,调整计算模型,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才在晨光中找到那个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错误。

经过十年的努力,他终于初步构建出了终极统一理论的框架,这套理论不仅能够解释已知的物理现象,还能预测出一些尚未被观测到的宇宙规律。凭借这套理论,他成功优化了跨星球空间跳跃技术,将跳跃的误差缩小到了米级;他还设计出了新型的能源转换装置,能够将宇宙中的暗能量转化为可用的电能,为资源匮乏的星球带来了新的希望。他始终坚信,科技是丈量宇宙秩序的标尺,是人类文明在浩瀚宇宙中立足的根本,凭借这套理论,人类足以在任何危机中站稳脚跟,甚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此刻,他望着议事厅内欢呼的人群,看着那些因为 “大宇宙军” 计划通过而激动得拥抱在一起的代表,指尖无意识地在扶手上画出一道复杂的曲线。那曲线起先是平缓的直线,随后向上弯曲,形成一个优美的弧度,接着又分出几条细小的支线,相互缠绕,最终汇聚成一个闭合的圆环 —— 这是 “多维宇宙联通公式” 的简化轨迹,也是他心中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具象化表达。他想,比起独自用科技撑起宇宙和平的穹顶,将各星球人类的力量拧成一股绳,让不同星球的技术、资源、智慧相互融合,或许才是让这份和平延续更久远的方式。

小主,

3. 实验室里的两种未来

他想起三天前在星际科学院的实验室里,那时他刚结束一场长达十二个小时的实验,正准备收拾东西离开,却突然想起还没对 “人类文明发展方案” 进行最后的模拟推演。于是,他重新坐在控制台前,调出全息屏幕上的模拟系统,输入了两种不同的方案参数。

第一种方案是 “独立支撑模式”,即由技术最先进的几个星球牵头,独自研发防御技术、开采宇宙资源、构建生态系统,其他星球则作为附属,提供基础的原材料与劳动力。在输入参数时,他特意加入了近百年来各星球的资源消耗速率、技术发展速度、人口增长数据,以及宇宙中已知的灾害风险因素。模拟开始后,全息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条平稳上升的曲线,代表着在最初的三百年里,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防御系统也能抵御大部分常见的宇宙风险。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曲线的上升趋势逐渐放缓,当模拟时间进入五百年时,曲线开始出现波动,代表资源的绿色柱状图不断下降,代表灾害风险的红色折线则持续上升。米凡盯着屏幕,看着模拟画面中,那些技术先进的星球因为过度开采资源,导致母星的生态系统崩溃,不得不将大量人口转移到空间站;而那些附属星球则因为长期缺乏技术支持,无法应对日益恶劣的宇宙环境,纷纷陷入混乱与危机。最终,在模拟时间到达五百二十年时,代表和平指数的曲线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屏幕上弹出一行红色的警告文字:“文明发展失衡,存在解体风险。”

随后,他输入了第二种方案 ——“联通共享模式”,即建立跨星球的合作机制,实现技术共享、资源互补、风险共担,各星球根据自身的优势,分别负责防御系统研发、资源开采、生态建设等不同领域,通过星际网络实时交换数据与成果。在输入参数时,他不仅加入了与第一种方案相同的基础数据,还补充了各星球的优势领域、合作意愿指数、文化融合度等因素。

模拟开始后,全息屏幕上出现了一条缓慢但稳定上升的曲线,代表各星球合作成果的数据点不断在曲线上闪烁。在模拟时间的前一百年里,曲线的上升速度虽然不如第一种方案快,但却始终保持着平稳的态势,没有出现任何波动。当模拟时间进入三百年时,代表技术突破的蓝色光点开始密集出现 —— 人类成功研发出了新型的宇宙防御系统,能够抵御不明文明的探测器干扰;跨星球能源传输网络全面建成,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分配;生态循环技术在各星球广泛应用,贫瘠星球的可居住面积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