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甲叁号石屋

但叶秋的嘴角,反而勾起了一丝极淡的、唯有他自己才懂的弧度。

恶劣吗?极端恶劣。

但这正是一块绝佳的、未经雕琢的“原始实验场”。

资源匮乏到极致?意味着变量极少,干扰因素被降至最低,可以更纯粹地测试和验证他那些基于高维知识推导出的、针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与优化方案的极限效能。

竞争激烈且内卷?与他追求的根本目标毫无交集。他的“竞争对手”,是此方天地的物理规则、能量守恒定律以及物质转化效率,而非这些为了基本生存而耗尽心力、目光局限于方寸之间的同门。

环境简陋如原始社会?正好可以实践他所解析出的众多基础道纹(如“避尘”、“恒温”、“除湿”、“聚光”、“微风”)的实际应用效果,将这个洞穴一步步改造、升级为一个功能齐全、能耗极低、高度自治的“个人前沿观测站”兼“微型综合实验室”。

他并不急于立刻动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初来乍到,在无数双麻木却可能因嫉妒而变得敏感的眼睛注视下,过于突兀的变化是愚蠢的。隐匿与适应,是初期生存的准则。

他将那套散发着浓重霉味、堪称生物污染源的薄褥直接卷起,毫不留恋地扔到了洞外一个废弃的角落。然后从自己那个小小的行囊中,取出一块提前准备好的、致密防水且易于清洁的油布,仔细地铺在清理过的干草上,权当临时坐垫。动作有条不紊,带着一种实验室般的整洁与规范。

他盘膝坐在油布上,闭上双眼。并非进行传统的修炼,而是将神识如同最精密的扫描探针般铺展开来,细致入微地扫描整个洞窟的微观结构。岩石的矿物成分与密度分布、岩层潜在的细微裂缝与应力点、地下微弱的水脉流向与湿度来源、空气中各种气体成分与悬浮颗粒物的精确比例……所有环境数据被分门别类、一丝不苟地记录入他脑海中的数据库。

同时,他那远超常人的听觉,如同高灵敏度的接收器,捕捉着山谷中各处的声响,将其作为了解这个微型社会运行机制的信息源。

隔壁“甲贰”洞窟里,传来沉重如风箱拉扯般的鼾声、模糊不清的梦呓,以及偶尔因劳累过度引发的剧烈咳嗽。

远处矿坑方向,监工弟子不耐烦的呵斥声、皮鞭抽打在肉体上的闷响,以及受罚者压抑的痛哼,清晰地传来。

更远处管事居住的木屋区,隐隐有推杯换盏的笑闹声与粗俗的划拳声,与谷底的死寂形成鲜明对比。

山谷中,还弥漫着其他杂役弟子劳作间歇时压抑的喘息声、因饥饿或病痛发出的细微呻吟,以及夜深人静时,可能从某个洞窟深处传来的、极力压抑的、绝望的低泣声。

这是一个等级森严到近乎残酷、资源分配极度扭曲的小型社会模型。底层弟子在泥泞与黑暗中耗尽心力与健康,换取最基本的生存资料,而少数管理者则享受着有限的权力与由此带来的微薄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