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书院,自荀衍大力扶持、并由大儒蔡邕出任院长以来,早已非复昔日吴下阿蒙。
其影响力,伴随着荀衍洛阳救驾、声威日隆以及一系列求贤若渴的新政,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天下。
这一日,晴空万里,然而在修士的感知中,颍川书院上空却并非一片澄澈。
肉眼不可见的磅礴文气,如同蒸腾的云霞,氤氲流转,汇聚成一道淡青色的光柱。
虽不刺目,却浩然磅礴,直冲霄汉,与阳翟城本身的兴旺人气、军伍煞气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而和谐的气场。
这便是文脉昌盛、学子云集的显兆!
书院之内,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
原有的斋舍早已不敷使用,新的楼宇正在加紧兴建,琅琅读书声、激烈辩论声从各处传来。
蔡邕坐镇中央明伦堂,每日开坛讲经,析疑释难。
他所讲授的已不仅仅是传统儒学,更融入了荀衍提供的部分“古籍秘藏”中的新思想,兼及音律修身、文心养气之法。
台下,坐满了如饥似渴的学子,不仅有颍川本地才俊,更有从徐州、荆州、冀州乃至凉州、益州不远千里慕名而来的青年才俊。
其中甚至不乏一些寒门子弟,因荀衍“唯才是举”的政策和书院提供的资助,得以在此深造。
而书院并不仅仅只有儒家一门。
在左侧的“法理斋”,一名来自河内的法家名士正在慷慨陈词,阐述“法、术、势”相结合之道。
台下学子听得如痴如醉,时有提问辩难,思想火花四溅。
在右侧的“兵策院”,一位经历过黄巾之乱的老兵家正在沙盘前推演阵势,分析古今战例,甚至引入了简单的军阵煞气凝聚原理,吸引了许多有志军旅的学子。
甚至在一处新开辟的“格物轩”内,几名对匠造、机关术感兴趣的学子,正在一位墨家传人的指导下,摆弄着一些简单的器械模型,讨论着杠杆、滑轮之力。
百家争鸣,雏形已现!
这一切,都得益于荀衍的开放政策和蔡邕海纳百川的胸襟。
荀衍深知,乱世争霸,绝非仅靠武力,思想、文化、技术同样重要。
他通过系统兑换和“洛阳所得”的借口,提供了许多超越时代的理论种子,任由其在书院这片肥沃的土壤中自由生长。
今日,书院更是迎来了一场盛会——每月一度的“百家讲坛”暨学子辩论大会。
不仅所有学斋停课,更有许多外来的名士大家受邀观礼。
荀衍亦轻车简从,悄然来到书院,在一处不显眼的阁楼上凭栏而观。
他身边,跟着一袭青衫、饶有兴趣的郭嘉和总是眯着眼仿佛在打瞌睡的贾诩。
“啧啧,主公你看,”
郭嘉灌了口酒,指着下方人头攒动的广场,
“那边穿褐色儒袍、与人争得面红耳赤的老者,乃是荆襄名士庞德公,据说其望气之术独步天下,竟也忍不住跑来凑热闹了。”
“还有那边,与蔡院长交谈的那位,是荆州黄承彦,精通机关阵法之术,是个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