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那一套……”她低声说,“我没有想太多,就是觉得该这么走。”
频道里传来星语的声音:“我也是。我封那个角度的时候,根本没时间判断,但我知道你会把球送过来。”
小舟笑了下:“我现在明白了,听你指挥不是听命令,是跟着感觉走。”
边锋站在球门里,把球抱起来往回走。他的脸上没什么表情,但眼神亮着。他知道那一脚不是偶然,那是整个团队把他送到了那个位置。
沈逸依旧坐在控制台前,手指还搭在耳机边缘。系统提示音在意识中响起:“团队协同指数突破阈值,实时沟通模块运行稳定。”
他没有回应。
他知道刚才那一次配合意味着什么。不是战术的成功执行,而是团队真正做到了心意相通。他们不再依赖他的每一句话,而是共享同一个节奏,同一个判断,同一种呼吸方式。
镜头扫过对方替补席。
教练坐在那里,双手抱头,肩膀微微塌下去。他旁边的助理想说什么,但张了张嘴又闭上了。场上,七号慢慢走回中圈,脚步沉重。他抬头看了一眼控制台,眼神复杂。
几秒后,他低下头,继续准备开球。
系统自动弹出新的数据面板:敌方团队协作效率降至百分之二十八,士气值持续下滑,个体反应延迟增加零点四秒以上。
沈逸调出下一阶段的模拟界面。比赛还没结束,优势也不能松懈。他准备启动新一轮节奏压制。
就在这时,频道里传来林悦的声音:“下一波,我们还能这样打吗?”
沈逸顿了一下。
“能。”他说,“只要你们还能感觉到彼此。”
星语紧接着问:“那你呢?你在里面吗?”
沈逸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五名队员的生命体征曲线并列排列,波动频率几乎一致。他们的呼吸节奏、心率变化、肌肉激活顺序,全都趋于同步。
他轻声说:“我一直都在。”
边锋把球放在中圈,退后两步。裁判吹哨,比赛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