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死忠而愚忠至至死不悔的历史猛人,在古代是连敌人都要钦敬至立碑立传的,满清皇帝乾隆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追谥忠肃。
黄道让作挽联有「数三十九岁名将,岳家哀,卢家尤哀」之语。
但在当时,这等忠臣勇将却被文臣积极诬陷。
大学士杨嗣昌却一意诬陷象升临阵脱逃,派士卒俞振龙等三人前往查看。俞振龙不畏淫威,坚持指认象升遗体,「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且死,张目曰:『天道神明,无枉忠臣。』」千总杨国栋因为不肯顺从杨嗣昌意思修改塘报,坚持象升已战死,而被处极刑。象升遗体停尸八十多日后方为家人收殓,「至明年二月二十八日始大殓,神色如生」。
杨嗣昌死后,时任左都御使刘宗周等廷臣开始上疏为卢象升诉冤,自此朝廷恢复其名誉,以原官加赠太子少师。
但这个刘宗周是个少有的正直人,是个敢顶撞劝皇帝的官。
崇祯九年,朝廷下旨起用刘宗周,授工部左侍郎。他又上疏曰:「陛下求治太急,用法太严,布令太繁,进退天下士太轻。诸臣罪饰非,不肯尽职业,故有人而无人之用,有饷而无饷之用,有将不能治兵,有兵不能杀贼。流寇本朝廷赤子,抚之有道,则还为民」
这种人在当时当然没有好结果,他屡次直言上疏,每受贬斥。
崇祯十四年九月,吏部缺左侍郎,崇祯帝上朝时叹气说「刘宗周清正敢言,可用也」,于是再次起用了他,后官至左都御史。期间,刘宗周整顿吏治,又率廷臣上疏为卢象升诉冤,使得朝廷恢复其名誉。随后,宗周又因故被罢免。
所以,若非正遇上敢言御史,卢象升还差点要含冤到底不得平反。
但在后世,这种忠臣往往煲贬不一,一些键盘侠直骂“傻逼”,驳斥的也有不少。
后世多有评论,认为这是一种抱着殉道者精神,维持大明风骨脊梁的血拼到底死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小龙记得后世的网上是这样评论卢象升为何决死不退,终于战死于对清作战:
明末督师卢象升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在巨鹿贾庄血战中殉国,其宁死不退的选择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悲壮结局,可从以下维度评析:
一、政治困境:主战派的绝地反抗
1.主和派掣肘
·崇祯帝虽有心抗清,却受杨嗣昌、高起潜等主和派影响。卢象升被削去大部分兵权(原统天下勤王兵,实仅得残兵五千),粮饷遭截留,甚至被禁止出战。他的死战实为以性命抗争朝廷绥靖政策。
2.君臣猜忌链
·崇祯帝对武将极不信任,卢象升作为文官督师本已如履薄冰。若撤退避战,必被言官弹劾“畏敌如虎”,甚至可能步袁崇焕后尘下诏狱。战死反而能保全忠名与家族。
二、军事绝境:理性计算后的最大战果